海南阔步新征程 海南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提速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丰硕
海南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提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丰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和衷共济谋幸福 团结奋进奔小康
4月14日晚,2021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开幕式暨“花开三月三”爱·感恩主题文艺晚会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公园举行。 袁才 摄
万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房,住着万千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读书声琅琅;农业基地里,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现代化的校园里,书声琅琅;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今天,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伟大轨迹,也彰显着海南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海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生活着黎族、苗族、回族等54个少数民族。现有6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158.3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70%;少数民族地区陆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8.8%,其比例均在全国位居前列。海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乘自贸港建设的东风,海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敢闯敢试,不断探索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加快促进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俯瞰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高峰新村。 方山 摄
近年来,我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海南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2013年至2021年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3888亿元,2017年至2019年安排到民族地区市县的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51亿元(其中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5912亿元),年均增幅26.2%。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海南各族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创新、积极作为,做实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民生改善、做大热带特色优势产业、做强民族旅游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近年来,海南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海南昌江核电项目、乐东国电西南部电厂、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启动智能电网综合示范省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民族地区电力短缺的局面;扩建三亚大隆水库、陵水小妹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积极实施石碌水库中型灌区项目,解决了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问题,提升了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水平。
公路通,百业兴。海南民族地区迈入“县县通高速”时代,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广播电视信号基本覆盖海南民族地区,固定宽带网络接入速率跃升全国中上水平,顺利实现“全光网省”目标。互联网经济时代,民族地区人民通过电商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迎来发展产业的新机遇,其中保亭、琼中、白沙、乐东、五指山等5个市县荣获“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建成一批互联网农业小镇,涌现出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让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发展快了,干劲也足了,民族地区在增加人气、财气的同时,民心也更加凝聚。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系到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成效。2016年至2018年,我省确定整村推进贫困村300个,其中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庄197个,占全省数量的65.67%。
2020年,我省基本落实脱贫攻坚“两不愁 三保障”相关要求,少数民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县域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就医结算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与住房得到全面保障,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此外,我省还积极通过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等方式,助力民族地区197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省成功脱贫64.8万人,22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扶贫路。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什统村龙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社员在采摘蘑菇。 武昊 摄
2013年以来,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重视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等,依托资源禀赋围绕“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目标,持续发力。各市县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建设,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互联网、渔业、黎族苗族文化、物流、工商贸易等类型的特色产业小镇。2011年至2020年,民族地区累计建成10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了25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3个少数民族村庄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涵盖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加快发展,中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2013年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民族地区鼓励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发展“五个一”庭院经济,即一块林地、一片果园、一块菜地、一群畜禽、一门技术,倾力创建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兜底,2019年至2022年,每年给予5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万元的行政村50万元的扶持资金。做大做强“三棵树”种植产业,引导胶农参保,推广“椰子贷”贷款产品,扩大椰子树种植规模,延伸槟榔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位于三亚、陵水、乐东3个市县的南繁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区,也是我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和种子供给的“常备库”。我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南繁科研育种新核心区土地流转任务。
如今,昌江香水菠萝、琼海加脑山羊、东方报白黎锦纺织、琼中便文种桑养蚕、五指山水满茶等产业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让大量村寨的脱贫户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海南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享有盛誉的黎族民歌乐、苗族盘皇舞、竹竿舞等31项民族文化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项民族技艺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被誉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黎锦,被联合国列为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丰富多彩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全省各族人民深刻交融、合力建设美好海南的历史见证。
4月13日,三亚市举办“三月三”节庆活动。图为选手在参加顶棍比赛。武昊 摄
多年来,海南各民族创作了曲风多样、种类丰富的民歌,涌现出一批热爱海南民族语言文化的原生态歌手,他们用独具特色的海南少数民族语言,将海南本土文化传遍岛内外。
为了推进黎锦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省已在9个市县的62所中小学开设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在4所大中专院校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2万多名学生参加学习培训。近期,我省出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省以来,海南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而繁荣的民族文化,涌现出以槟榔谷、呀诺达为代表的一批5A级民族风情旅游景区,以及以《达达瑟》《黄道婆》《黎族故事》《黎族家园》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精品。同时,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海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阿婆的槟榔》《旋风女队》《陵水誓言》等相继问世,引发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了海南少数民族的新风貌、新生活、新愿景。
海南省民族歌舞团与海南省歌舞团联手打造的黎族歌舞诗《达达瑟》,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创作、演出、舞台美术3项金奖,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以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海南省歌舞团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呈现了树皮衣、船形屋、黎锦等黎族所独有的文化遗产,一举夺得包括剧目金奖在内的11项大奖。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曾斩获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
我省高度重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2012年,通过出台《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20年和2021年,海南省民宗委连续两年面向全国启动“七个一”海南民族文化作品征稿,弘扬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创新发展海南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岛苗族》《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等记录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书籍成为大家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读书目。
与此同时,海南一直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竞技与少数民族风情相融合。如推进“攀爬椰子树”竞赛项目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重点把“珍珠球”等比赛项目打造成我省品牌体育赛事,办好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3年在海南举办。海南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筹备工作,切实把运动会办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
民族地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海南共有9个民族市县,除了引进人才,加快本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对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海南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立德树人融入民族教育全过程。在全省中小学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红、绿、蓝”德育体系。发展美育,开发黎锦、竹竿舞等校本课程,大力开展“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累计投入14亿元,共建成24所思源实验学校,改扩建14所学校,覆盖了包括所有民族市县在内的16个市县,提供优质学位5万多个。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通过集中办学,探索出一条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扶贫开发、保护核心生态区为一体的新路子,在全国得到推广实施。
近年来,我省坚持办好省级重点中学的少数民族特招班,积极扩大国内高校的“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招生规模,加大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力度,试行中高职“3+2”连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等改革项目,破除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教育的“天花板”,厚植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2015年至2017年,我省实施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投入1.5亿元面向全国引进优秀校长、骨干教师300名。其中,75%的引进人才到民族地区、贫困市县、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同时引进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首都师大附中等优质学校在民族市县办学,有效带动了当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我省民族高等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逐步探索出一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独特办学之路。琼州学院从一个大专班起步,受益于海南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如今,海南民族地区已有四所高等教育学校。
2003年至2019年,我省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92421人,为海南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海南加大力度开发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加强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优化民族地区人才结构,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各类技术人才到民族地区领办创办产业项目。
2018年4月13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申报评选工作。其中,评选“南海工匠”旨在选拔培养一批具有高超技艺、富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在黎锦、椰雕、贝雕、石刻、制茶等民族民间技艺方面有公认绝技绝活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了成长发展的空间。
为了鼓励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2017年,省委、省政府设立了“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贡献奖”,对14名长期在海南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巩固发展
1943年,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海南黎族首领王国兴组织黎族苗族同胞举行白沙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遭到挫折。王国兴等人一方面带领部分起义军上山坚持斗争,另一方面派员主动寻找共产党,并在现在的儋州市和庆镇木排村与中共琼崖特委派来的党代表歃血结盟,沥血以誓紧跟党走。从此,中共琼崖特委在黎族、苗族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琼崖黎族苗族同胞紧跟共产党、追求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如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已经成为海南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有15个单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荣誉称号,6个单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荣誉称号,84个单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84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三月三”作为全省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省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平台。1984年,海南省黎族苗族“三月三”由民间节日上升为海南法定节日。2008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三月三”作为全省重要活动之一,自此以后“三月三”节庆活动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每年都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海南黎族苗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平台,如保亭“嬉水节”、三亚市“古尔邦节”、琼海会山苗族传统文化节、乐东“香蕉节”等,通过开展趣味体育竞技、技艺展演、民歌对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和传承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海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发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庄、军(警)营、宗教活动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广泛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生、守望相助。
海南各地各部门在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八进”“九进”甚至“十进”,积极向新领域逐步拓展工作,延伸触角,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全省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这里山清水秀,天空湛蓝,云朵仿佛触手可及。近日,笔者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三派村二队,只见眼前绿树成荫,农家乐与民宿掩映其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地处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的王下乡,曾是昌江最偏远贫穷的黎族乡镇。王下乡的村民能够挖掉“穷根”,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得益于守好青山换“金山”。以前,王下乡路不通,水电也不通,村民出去一趟很麻烦,现在这里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设施逐渐完善,一些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从过去的苦日子到现在通过“卖风景”过上好日子,王下乡之变,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2018年4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3年多来,海南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领先”目标,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整改到位,持续推动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苗村的密林间,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啼声响彻山谷。经过30多年的精心呵护,海南黑冠长臂猿数量从7只增至30余只。保护长臂猿,也是保护其栖息地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生态保护方面,海南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方式、压实责任、实干担当,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守护一流生态环境。划定国家公园区域、启动生态搬迁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展览馆、调查生态物种资源、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总体规划、制定管理条例、实施生态搬迁……我省积极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海南大部分民族市县处于全省生态核心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是黎族、苗族世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以黎族、苗族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缤纷多彩,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保存了众多古迹遗址,而且形成了瑰丽多元的民族风情,黎族船形屋与金字形屋等传统民居别具一格,民族特色风情醉游人。
近年来,海南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取消12个市县GDP考核;对居住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白沙、东方、五指山、保亭4个市县470户1885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历史性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禁塑”……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大本钱”。海南不断强化对生态核心区的保护,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民族地区特色的百姓富裕、生态优良、民族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71.3%,比全省高9.2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0%;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邹其国: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同年,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邹其国表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突出主线,编制好‘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专项规划。” 邹其国表示,该委将围绕“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精心谋划好未来五年的民族工作。把谋划民族地区发展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在增进共同性、改善民生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通过充分宣传展示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将物质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目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完成,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防止规模性返贫。积极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创新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突出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实做细。”邹其国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顶层设计,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联合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
“突出主线,着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互鉴融通。”邹其国强调,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理念、以市场为先导、以创造“一流”为目标,通过创作更多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新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3年在海南举办,这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是一场展现各民族大联欢、大团结和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重大活动,如何通过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提升海南的整体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邹其国表示,要把办好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省民宗委将与省委宣传部、省旅文厅等成员单位携手,借鉴前十一届的成功经验,从开幕式、闭幕式到民族大联欢,从运动会的会徽、会歌、吉祥物到纪念卡等,把海南文化与民族特色运用得恰到好处。通过文体融合的形式,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海南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提炼新时代海南少数民族新的精神气质,打造海南民族文化工程,擦亮海南民族文化品牌,塑造海南民族文化名片,提升海南民族文化品质,在各民族群众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本版撰文/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