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影视艺术培训课培养更多编剧人才 创作更多优质作品

湖州影视艺术培训课培养更多编剧人才 创作更多优质作品

  本报杭州12月14日讯 (记者 沈听雨) 14日,2024年度电视剧精品创作编剧高级研修班在杭州开班,旨在发掘培养编剧人才,打磨提升电视剧剧本创作,推动优质剧本向精品剧目转化,让更多优质作品脱颖而出。   研修班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省委宣传部主办,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浙江省之江剧本创作研究中心(之江编剧村)、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   经过层层选拔后,此次共集结61名国内新锐编剧学员,其中有多人曾参与创作全国“五个一”等获奖项目。他们将在为期15天的研修课程里,先后在杭州、德清两地学习,通过专题授课、分组教学、实地教学等,精心打磨剧本,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   此次研修班还汇集国内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相关部门和影视机构负责人,以及编剧、导演等资深一线创作者,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他们将聚焦“主旋律影视剧如何才能更好看”“原创IP系列化的实践”等主题,结合实际深入分析近年来电视剧集的播出特点,分享创作经验,给予学员针对性指导,带来“干货满满”的教学。   据悉,研修班后期将持续追踪优质学员创作进展,积极协调制作单位和播出平台形成孵育合力,推动成果转化,力争在3年至5年间持续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佳作,更好地书写时代进程,描绘时代风貌,反映时代精神。   当天,“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创作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之江编剧村举行。   本报讯 (记者 陆遥) 12月13日至14日,由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的浙江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杭州市滨江区举行。   智慧旅游是拥抱新变化的优选项,能够实现技术赋能、流程再造、价值引领,其实质是以数字化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和管理。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既是为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新空间,也是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生态,更是为旅游业助力经济建设提供新动能。   活动以“新旅游·新生态·新动能”为主题,现场发布《浙江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征求意见稿)》和《浙江省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优秀案例》,并举行颁奖仪式。   本报讯 (记者 叶锦霞 共享联盟·景宁 刘婷 吴俊杰 通讯员 潘玮 蓝勇建) 近日,在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来自景宁职业高级中学的童俊杰、叶景琪教师团队斩获职工组汽车整车装调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方向)赛项全国一等奖。此次获奖不仅刷新浙江在该赛项职工组的历史最佳成绩,还打破丽水汽修专业在国家级一类竞赛无冠军的历史。   这不是景宁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中夺冠。去年4月,在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任周欢获得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赛项一等奖;不久之后,年仅17岁的林宇翔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比赛中夺得冠军,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丽水首位国家级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   景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以来,景宁通过院地合作、政策驱动、梯度培育、竞赛铺路等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山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技术单薄的困局,目前县域内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荣誉就有14人,其中近两年更是有两个团队连续斩获国家级金牌。   为了激发各类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频频打出。2023年,景宁发布实施全省首个县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规划——《景宁畲族自治县技能型社会建设规划(2023-2027年)》,并出台优厚技能人才政策,为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为拓宽培育渠道,近年来,景宁与有关院校开展共建,成立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景宁民族学院,开设工程造价、建筑施工、电梯技术和园林艺术等专业,填补了丽水建筑类技能人才培养空白。   去年以来,景宁共新培育技能人才5000余人、高技能人才2370余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35.85%,超过全省平均值。   12月11日至12日,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这次重要会议如何谋划中国经济发展大计,举世关注。   回顾即将走过的2024年,中国经济顶风破浪,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实。   展望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新的五年规划呼之欲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引人瞩目。无惧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奋力向前。   “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在关键节点对中国经济作出关键指引。   (一)沉着应变:“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11日上午,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将与会同志的思绪带入这一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鲜明写照。   环境和条件不断发展变化——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   全年经济运行“前高、中低、后扬”——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下行压力加大,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洞察时与势,统筹稳与进。更多亮点,印证令人鼓舞的发展成绩:   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加快落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效,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   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会场内外强烈共鸣。   既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话到此处,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信心”二字。   信心,来自于一个基本判断:“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之道——“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信心,来自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这是全党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引发与会同志深入思考:   有所为,就是要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通过坚决惩治腐败、保障公共安全等优化市场环境,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   有所不为,就是要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   一位与会同志深有体会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这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指导我们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进行了分组讨论,交流体会、分享心得,热烈、深入、务实,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深化。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和“五个必须统筹”,既是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真理力量。   (二)稳中求进:“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长路有险夷。2025年,着眼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发展任务绝不轻松。   “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讲到明年经济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是风高浪急,越需要科学思想领航。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治理经济的这一重要原则一以贯之。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础上,总书记这次进一步阐明2025年政策取向——“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这24个字,进一步丰富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内涵,是我们党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一位与会同志感触深刻。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面对当前复杂变局,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   稳是主基调。胸怀“稳”的大局,抓好“稳”的基础,才能为“进”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会议释放出“稳”的鲜明信号: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稳住楼市股市,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稳外贸、稳外资,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各项工作……“稳”,是今年会议部署的高频词。   进是大方向。穿越激流险滩,开辟新的壮丽航程,尤需“进”的精神和力量。   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护航经济破浪前行。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会议明确,明年将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之“进”,助力发展大局之“稳”。   会议部署的明年9项重点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   内需不足既是差距,也是潜力。   围绕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突出问题,会议作出一系列安排:   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一件件一桩桩,承载着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也蕴藏着巨大发展空间。   扩大内需,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9项重点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彰显“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会议作出系统安排: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立”与“破”的内在逻辑,关键要做好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这一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持系统观念”。   面对复杂形势,各项政策只有打好“组合拳”,劲往一处使,才能更好发挥乘数效应。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   会议相关部署着力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衔接协同,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项重点任务,一体谋划,同向发力。   与会同志表示,这些部署统筹改革和发展、把握当下和长远、兼顾激发内生动力和拓展外部空间,充分体现了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治理智慧,做好经济工作方向更明、底气更足。   (三)干字当头:“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面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负责同志,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从群众中走来,在基层历练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基层工作的关节点,也深知基层工作的难处。   总书记明确要求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腐败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总书记紧盯经济领域腐败问题,亮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强调这是为了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求真务实,才能真抓实干。   会议明确:“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做行动派、当实干家。与会同志表示,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以工作实绩和发展实效,确保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统筹发展和安全,会议要求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及时应对社会安全事件。   让各项政策落地显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书记强调“增强协同联动,反对本位主义,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岁末年初,总书记更牵挂着民生冷暖,殷殷叮嘱:要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各项工作,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不惧外部逆风,直面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中国经济航船奋力开启新的一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中国经济的光明前程:   “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本报讯 (见习记者 刘凌云) 近日,记者走进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财富中心项目现场,14幢建筑高低错落,“溪畔春笋”设计蓝图跃然于眼前。作为安吉导入未来产业的新平台,科技城由浙江安吉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全面对接长三角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科创研发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记者获悉,安吉县充分发挥统战系统的资源优势,加速项目落地和产业引导,目前科技城已成功引进39家新经济企业。   “两山”未来科技城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定位,吸引新产业、新青年汇聚。目前打造了青云汇科创中心、青绿新经济产业园、天使产业园、已来科创园四大特色产业园,实现“同心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全覆盖,吸引高端人才扎根。   “我们创新‘股权+基金+落地’招商模式,并组建了新经济引推服务中心,全程跟进企业落地。”安吉建控集团总经理莫士杰说。日前,安吉的“双招双引”小分队赴上海考察,成功引进专注大健康领域的上海楚动智能科技。安吉建控集团联动灵峰街道和有关部门组建服务团队提供从招引落地到上市全链条服务,至今已为38家企业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目前科技城内已有飞天云动、环球墨非等6家上市企业。 12月13日,市民、游客在新落成的舟山(普陀区)美术馆欣赏开馆首展“共栖之舟”。该馆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设计,以艺术再现海岛风情,将舟山历史与现代艺术交融,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 图为舟山(普陀区)美术馆,外观如波涛中的海礁。 本报记者 董旭明 吕之遥 通讯员 缪珊珊 摄 12月13日,市民、游客在新落成的舟山(普陀区)美术馆欣赏开馆首展“共栖之舟”。该馆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设计,以艺术再现海岛风情,将舟山历史与现代艺术交融,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图为展览终章“未来之海”。本报记者 董旭明 吕之遥 通讯员 缪珊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