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报告2022017◇综述:关注儿童健康 守护国家未来

◇决策参考报告2022017◇综述:关注儿童健康 守护国家未来


  目录
  一、儿童健康问题日趋突出,以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心理问题为多发
  (一)儿童的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严重
  (二)儿童的肥胖问题日趋严重,令人担忧
  (三)儿童脊柱弯曲现象普遍存在,未能引起重视
  (四)常见心理问题多发,超两成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
  二、儿童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来自不同方面
  (一)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锻炼不充分将导致多种儿童健康问题
  1.新冠疫情使儿童活动量减少,影响身心健康
  2.“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让儿童体育活动缩水
  3.体育资源不足及学生安全问题制约学校体育活动开展
  (三)不良用眼习惯导致远视储备过早消耗
  (四)食品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肥胖更易发生
  (五)长期姿势不当等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脊柱变形的重要因素
  (六)儿童心理问题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三、我国不断出台儿童健康保护政策,从全儿童角度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权益
  (一)国家层面:出台惠普政策,采取有力行动,全方位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各地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强化制度建设
  1.北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优化儿童健康服务
  2.上海: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对儿童健康行为进行干预
  3.江苏:用12条主要目标和16条策略措施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注重抓基层打基础 着力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2)注重促进身心健康 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
  4.浙江:以社会工作站的专业工作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5.广东: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四、儿童健康管理体系完善的境外之鉴
  (一)日本:将孩童的健康管理纳入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项目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项目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项目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项目
  (二)德国:校医合作,儿童健康成长有保障
  (三)美国:政府牵头,全社会通力协作,力求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健康管理经验和知识结构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项目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项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五、促进儿童健康需要从多种途径着手
  (一)有效合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儿童健康成长新模式
  (二)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的监管力度,督促改进校内外的体育活动
  (三)以学校、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为手段,积极传播健康信息
  (四)家庭必须以儿童健康为主体,注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
  1.养成科学用眼习惯,延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2.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促进脊柱健康发育
  3.打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是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还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健康、人力资本的形成、收入和预期寿命等各个方面。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决定家庭的前途与命运,更关乎国家的发展与前景。
  近年来儿童健康问题不断涌现,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教育部2022年3月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处于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阶段的在校生规模近2.5亿。关注这些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
  本文列举我国儿童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儿童健康管理经验,从而得出进一步完善儿童健康保障体系的建议,望能给读者一些参考
  一、儿童健康问题日趋突出,以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心理问题为多发
  儿童期是个体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体能会随年龄增长呈现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并产生长期影响。近年来,因为多种原因,我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一)儿童的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严重
  视力,又称视觉分辨力,是眼睛能够分辨的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是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发育而逐渐发育成熟的。儿童时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其中,0-6岁阶段更是儿童眼睛的快速发育阶段。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儿童视力不良问题呈现高发趋势,低龄化现象凸显,近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数据,2020年全国青少年儿童总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从用户调研数据来看,在孩子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家长中,孩子患有近视/散光/远视等视力问题的占比为27%,小学为38%,中学为39.5%,可见,视力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日益加剧,青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防控已刻不容缓。2018年8月底,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成为国家行动。
  (二)儿童的肥胖问题日趋严重,令人担忧
  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肥胖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其是高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而我国的“小胖墩”不仅数量大,且呈现日益增多趋势。据一份调查显示,上海市7-12周岁儿童的腰围值随年份推移不断增大。具体来说,男生平均腰围从2015年的63.8cm增长至2018年的65.2cm,增长了1.4cm,女生平均腰围从2015年的59.5cm增长至2018年的61.4cm,增长了1.9cm。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伴随着儿童肥胖率的增高,儿童的健康风险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三)儿童脊柱弯曲现象普遍存在,未能引起重视
  脊柱位于背部正中,是人体中重要的功能单位之一。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生长发育高峰分别出现在婴幼儿时期(0-3岁)和青春期(12-18岁)。近年来,中国儿童脊柱弯曲异常情况明显增加。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于2019年组织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结果显示,全国中小学生总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8%,其中初中、高中阶段增长更快。另据中国儿童发展中心调查统计,全国脊柱不健康的儿童已高达68%以上,包含有驼背、脊柱侧弯、双肩不平等。
  目前,脊柱问题已成为继肥胖、近视后,危害中国儿童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脊柱侧弯会导致儿童的脊柱发生变形,肩背部不平坦,胸廓出现畸形,骨盆发生倾斜,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如高低肩、长短腿等外观形态的异常。脊柱问题可能会使儿童的心肺功能受到伤害,在上课时难以集中精力,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还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出现瘫痪、心肺功能衰竭。脊柱疾病导致的生理功能阻碍,可能会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自卑、恐慌、羞愧甚至自闭等一系列不良生理情绪,严重者会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困扰。
  由于儿童青少年脊柱的生理特点以及家长的关注度在学习上,致使儿童脊柱病常常被忽视,等到家长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的矫正期,不仅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造成损害,甚至于影响儿童成年后的就业、择偶等。
  (四)常见心理问题多发,超两成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对于儿童来说,心理健康体现在智能发育正常、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拥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拥有健全的性格及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等六个方面。儿童时期作为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大约3/4的心理障碍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多发,且随年龄增长,心理健康的风险不断升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总体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从用户调研数据来看,处于中学阶段的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最高,达到17.3%。不可否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孤僻、自闭、冷漠、退缩、压抑等,导致儿童的人际关系失调,游离于集体边缘。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容易患上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质、强迫症等情绪方面的问题,导致身心上的双重痛苦,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心理问题会让儿童出现自卑、猜疑、嫉妒、说谎、敌对、攻击、暴躁、依赖、胆怯等人格缺陷和精神分裂、冲动、偏执、盗窃、反社会等人格障碍,导致人格不健全,出现双面甚至多面人格特征,容易产生精神类疾病,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二、儿童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来自不同方面
  (一)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经济资源能够保证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能够高质量地交往,能增加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如果缺乏经济资源,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从事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亲密度降低,家庭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儿童可能因为缺少来自家庭的关注、鼓励而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其次,经济资源能够保证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有充足的资源投资子女的发展,会对子女的思想、学习及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让子女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通过教育发展一些潜在的能力。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难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孩子无法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漂亮文具、书籍等,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参加高质量的体育运动以及夏令营等社团活动。这些孩子因此感到孤独和抑郁,幸福感和自尊也相应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体育锻炼不充分将导致多种儿童健康问题
  1.新冠疫情使儿童活动量减少,影响身心健康
  一项近期发表的对数十项研究的评论报告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随着世界各地的儿童和青少年长时间待在家里远程学习、在社会上更多保持社交距离,他们的日常身体活动也变得更少。据《纽约时报》报道,有14000多名全球各地的18岁以下人群参加了22项从不同方面比较了大流行之前和期间的儿童和青少年活动的状况,发现大流行导致他们的日常身体活动减少了20%,“中等到剧烈的体育活动”平均每天减少17分钟。研究人员表示,体育活动的减少与新冠限制有关,包括社交距离和远程学习,以及儿童久坐看屏幕时间的增加。
  另一方面,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体育俱乐部、游泳池、健身房、社区中心等被反复关闭、取消或中断,学校停课意味着孩子们不再参加体育课,而且由于大流行,许多游乐场和其他户外游乐场所也被关闭。这些都使得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大受影响,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加依赖于户外场所进行运动。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在家的时间普遍延长,而学习逐渐成为儿童在家时最重要的活动。其中写作业学习时长提升,休闲娱乐时长明显缩减,而素质特长培养和体育运动的时长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区间。据统计,中国儿童青少年在家期间,学习时长占到40%-50%左右,而体育活动时长只占11%左右。专家指出,体育与社会活动的减少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2.“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让儿童体育活动缩水
  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近视、脊柱侧弯、肥胖最直接、最佳的改善方式。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学校重智轻体,以应试教育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上名校,向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倾斜,课余时间基本上都被语数英占用,而体育课作为副课被边缘化,参加体育培训班的只占少数。
  3.体育资源不足及学生安全问题制约学校体育活动开展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套不足、体育师资的不足、学生安全问题都是制约着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幼儿园、小学体育场地不够充裕,体育教师紧缺。多数幼儿园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只有外聘体能老师。小学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以60-70人大班级授课。体育课的组织也不完善,体育课内学习内容、课间操形式较为单一。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许多学校取消下午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直接要求家长回家督导孩子进行锻炼,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三)不良用眼习惯导致远视储备过早消耗
  儿童视力不良的原因多见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及其他眼病(如弱视、斜视等),其中以近视最为常见。大多数儿童的近视问题都是由于眼轴长度增加而导致。根据儿童眼球和视力的发育规律,儿童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婴幼儿的眼球一般较小,双眼的屈光状态为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儿童的眼球逐渐长大,一般到15岁左右逐渐趋于正视。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近距离用眼时间变长、负荷变重,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远视储备”过早消耗,如果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就极有可能较早(如在小学阶段)发展成为近视。坐姿不良、不健康用眼、用眼过度、睡眠时间不达标及饮食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此外,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儿童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视的遗传倾向性比较强,如果父母都近视,且度数较高,那么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较大。
  (四)食品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肥胖更易发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普通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儿童营养状况从整体上取得显著改善。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高热量食物更加容易获得。其宣传力度较大,价格也普遍低于健康食品,儿童食用此类食品更容易变得肥胖。另外,许多儿童倾向于在两餐之间吃零食,这使得儿童能量的摄入超过损耗,体重飙升。
  (五)长期姿势不当等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脊柱变形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骨骼中有机物成分较多,骨骼韧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长期姿势不当(不正确的坐立行走及书写姿势,如歪头写作业)、缺乏体育锻炼、长期睡眠不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都可能会使脊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保护,容易造成背部肌肉的疲劳受损,再加上青春期脊柱突增速度比较快,很容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的变形,继而出现如驼背和脊柱侧弯等脊柱弯曲异常现象。
  (六)儿童心理问题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个人因素方面: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可能会因为自身生理表现遭到周围同龄人的嘲笑,导致情绪低落,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由于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的时期,他们一方面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极易形成狭隘的意识和不良的心态。
  家庭因素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是否融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会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
  学校因素方面: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习惯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此外,课业负担也会导致儿童心理上的疲劳和情绪上的不安。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也会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广泛且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都会对儿童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我国不断出台儿童健康保护政策,从全儿童角度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权益
  儿童的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儿童的总体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陆续出台了儿童健康发展相关政策,从全儿童角度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权益。
  (一)国家层面:出台惠普政策,采取有力行动,全方位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6〕21号)指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要确保所有儿童的健康发展。
  《健康中国2030》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强调要解决好所有儿童的健康问题,保障所有儿童的健康水平。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促进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做好全部儿童公平发展及参与的保障工作,确保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2011年以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1968亿元,每年惠及约3800万学生。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受益儿童1365万。
  2021年10月,中央正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明确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还将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积极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2022年6月,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报告介绍,我国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先后发布3批共105个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5.74亿元,支持儿童药品研发和临床研究。加强儿童用药重点监测,鼓励儿童药品集中生产基地建设。针对儿童健康科研投入方面,报告显示,国家科技计划部署儿童生长发育与疾病防治相关经费由“十二五”时期的7561万元,增长到“十四五”时期的1.26亿元。报告显示,我国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统筹推进,强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备,推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抑郁症、孤独症为重点,探索防治适宜技术和干预模式。报告还透露,全国1379家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心理保健服务,318个地市设有精神专科医院,2756个区县能够开展精神卫生专科服务,初步缓解了基层儿童心理服务短缺问题。
  (二)各地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强化制度建设
  1.北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优化儿童健康服务
  多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儿童健康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工作方针,以儿童常见病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保健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多措并举优化儿童健康服务。
  北京市自2009年起将0-6岁儿童免费健康体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对全市儿童提供0-6岁儿童健康服务。通过开展眼外观检查、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和视力检查等,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眼病和高危因素。年度检查儿童达110余万人次。在儿童健康体检基础上,北京市搭建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转诊网络,确定各区妇幼保健院为复筛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5家机构为诊断机构。根据儿童眼保健服务转介标准和转介流程,做好筛查阳性儿童转诊、评估与诊治,促进眼和视力异常儿童早诊早治。
  北京市依托0-6岁儿童健康体检强化辅食添加、合理膳食等健康宣教,对肥胖儿童开展重点监测与个性化指导。十三五时期,北京市0-6岁儿童肥胖患病率下降10%以上。以儿童体格测量、生长发育评价等为重点,将儿童膳食管理、体格锻炼等列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才培养重点内容,年度培养基层卫生保健人员3000余人,打造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强化儿童“吃动平衡”指导,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北京市依托16区妇幼保健院打造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提供儿童生长发育、眼和视力保健、口腔保健、心理保健等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建立市级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6家,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3家,发挥示范单位带头引领作用。
  2.上海: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对儿童健康行为进行干预
  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上海市率先出台措施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并将“上海市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活动时间”列为“上海市学校健康工程推进计划”的目标之一,另外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儿童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他们选择健康的饮食、正常的作息以及定期参加课外活动。
  近年来上海市的政策内容实现由儿童“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问题的转变。首先,上海市率先于全国范围内着手设立“儿童健康宣传月”,旨在倡导儿童健康饮食、健康生活、健康成长;其次,上海市借鉴发达国家儿童健康干预项目的经验,由区试点延伸至全市,分别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对儿童健康行为进行干预,如以儿童课外活动为切入点的健康发展促进项目;另外,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上海市还尝试由学校牵头开展“健康生活饮食计划”来加强儿童的体质健康。
  3.江苏:用12条主要目标和16条策略措施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1年12月,《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新《儿规》”)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儿童与健康”领域着眼于当前江苏省儿童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和突出问题,提出了12条主要目标和16条策略措施。
  (1)注重抓基层打基础 着力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更加全面。新《儿规》努力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儿童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新《儿规》提出“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医生配备率达到100%。完善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在基本服务方面,新《儿规》提出“逐步扩大、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在防控近视方面,新《儿规》指出要“推动将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儿童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纠正不良读写姿势,引导儿童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新《儿规》着眼于信息技术和儿童健康医疗服务的融合,提出“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的儿童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儿童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儿科、中医儿科、儿童重症医学科与儿童保健科等多学科建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优先保障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保障了儿童健康服务的供给效率。在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新《儿规》提出“以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为重点,完善儿童三级诊疗服务网络,强化儿童健康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从源头上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医体结合日益加强。强健的体质是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充足的户外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儿童健康的体魄,塑造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减少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带来的伤害。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深化体教融合。为此,新《儿规》提出“普及儿童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鼓励学校向体育类社会组织购买课外体育服务。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保障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新《儿规》创造性地提出“医体结合”工作模式,积极探索促进儿童健康的有效方式。除加强运动锻炼以外,睡眠也是健康之本,合理、规律的睡眠是保证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要素,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新《儿规》提出“合理安排儿童作息,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时间。”
  (2)注重促进身心健康 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
  新《儿规》关注到心理健康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守门人’制度”。在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评估治疗、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公共服务网络方面,新《儿规》还提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现全覆盖,心理教师配备率达到100%。针对升学焦虑、网络成瘾、遭遇性侵或校园欺凌以及其他处境不利的儿童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援助。”从制度、平台、人力等多方面守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保障社会公平方面,新《儿规》增设了一条目标“提高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重点关爱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体现了对特殊群体儿童的关注。在性教育方面,新《儿规》提出“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两性关系,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更加注重家校社协同作用。家庭作为影响儿童最直接、最长久的港湾,有义务和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为此,新《儿规》提出“依托家庭、社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加大科学育儿、预防疾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合理膳食、应急避险、心理健康等知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力度,促进儿童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新《儿规》明确了多方责任,避免大包大揽,指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实施学前儿童营养监测和科学喂养指导,引导家长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开展性教育,提高儿童自护意识和能力”,强化了对家庭地位和责任的认识。
  4.浙江:以社会工作站的专业工作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2022年7月,浙江省首个专业领域社会工作站——儿童社会工作站在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挂牌成立。
  据悉,该工作站将为辖区内0—12岁儿童提供以促进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感觉统合训练和家庭指导,帮助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通过行为训练促进大脑发育和构建,预防和纠正可能面临的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发展中的困难问题,防患于未然,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新落成的儿童社会工作站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分上下层,设有艺术活动室、触觉游戏室、沙盘认知室、益智游戏室等不同功能区域。“工作站将在专业老师指导下,配合道具器材,以儿童喜爱的游戏为服务手段,帮助儿童激活大脑在肢体协调、反应能力、改善情绪、读写学习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为儿童提供面向适应未来健康发展需要的前置性预防促进服务。” 南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工作站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提供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养培训、心理咨询、个案服务和儿童保护服务。
  5.广东: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2022年3月,广东省体育局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开展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育素质评价,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高中成绩不合格者原则上不能毕业。
  《意见》提出要开展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育“素质评价”。从2022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并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终结性专试”测评模式,原则上,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意见》明确,中小学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课间体育活动,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并适量布置体育课外作业。
  《意见》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基本原则,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学校青少年体育训练、加强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建设、规范发展社会体育组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加强组织实施等7个方面提出了24条体教融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四、儿童健康管理体系完善的境外之鉴
  美德日三国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儿童健康管理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我国未来完善相关体系、从制度上提高孩童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将孩童的健康管理纳入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
  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管理与日本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密切相关,具体分为四个项目。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项目
  日本政府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之后的成果,更与家庭、学校、社会影响息息相关。日本政府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完成体检项目,并负责健康档案保管和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情况督导。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项目
  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长达数十年的体质监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再不断修订和完善。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项目
  日本测试指标始终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民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断修正、完善。每一位学生都有体质备忘录,包括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参考模型,供学生即时调整锻炼计划。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项目
  2000年3月,日本厚生省印发有关“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文件。“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是从预防保健入手提出的全民健康计划,对儿童青少年有单独和明确的目标值。同时日本在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实施了“新健康开拓战略”。该战略鼓励从小到大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试图帮助国民实现“运动一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培养儿童游玩和运动的习惯,日本政府支持充实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小组的活动,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呼吁国民重视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关注和提高。
  (二)德国:校医合作,儿童健康成长有保障
  在德国,学校体育与医疗进行跨界融合,学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将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生活饮食纳入监测、保障体系,医疗诊断为学生锻炼时间、锻炼方式、锻炼强度、适宜运动项目以及相关的医务监督等提供方案,同时学校推广运动健身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常识。
  (三)美国:政府牵头,全社会通力协作,力求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健康管理经验和知识结构
  青少年儿童一方面有来自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有针对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等的群体干预计划。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项目
  美国大多数州均规定学生入学及转学前需体检,小学入学时需提供预防接种证书。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制定了5-12年级学生体育及格测验标准。1975年公布《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从1965年至今,美国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青少年体质普查。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项目
  美国于1980年开发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1985年修订完善,将该测验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该检测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测验”,要求美国家庭每年带领孩子去儿科诊所体检。儿科医生会向父母询问孩子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体育锻炼、看电视、个人卫生等),综合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提出干预建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美国“健康公民”计划项目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组织合作,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执行、评价,循环反复,旨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在“健康公民2010”的467个指标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在“健康公民2020”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且新增“青少年健康”这个热点领域。对于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的指导,除了每天60分钟的有氧运动以外,还专门增加了每周3天的肌肉力量和剧烈有氧运动的练习目标。
  教育界则以学校为主体,积极实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干预计划。美国学校健康促进体系是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各州为核心的健康体系。它由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咨询与心理及社会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员工健康促进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并积极开发和推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SPARK” 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 FOR 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及“FITNESS GRAM”“PHYSICAL 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如今美国的学生健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世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正围绕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而展开。此计划在政府的组织参与下,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其具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全面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卫生服务、体质教育(体育)、营养服务、咨询和社会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对员工和职员的健康促进八方面。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把所有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多方位的实施内容和较广的影响力。
  五、促进儿童健康需要从多种途径着手
  (一)有效合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儿童健康成长新模式
  在政府主导下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儿童健康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儿童健康动态管理,健康管理服务将医学的体检、学校的体测数据和运动健身相关联整合,为儿童设置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经政府、家庭、学校、医院、社区、体育培训机构多方协作,有效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改进儿童不良生活方式,对儿童体质健康、肥胖、近视、糖尿病、脊柱侧弯等慢性病进行有效干预。
  (二)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的监管力度,督促改进校内外的体育活动
  要求学校必须配足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培训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完善学生责任险制度,为良好的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开齐开足课内外活动。学校按照要求每年对儿童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和体质测试,测试数据共享,针对数据制定运动处方,提出体育锻炼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课余时间监督孩子体育锻炼。
  (三)以学校、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为手段,积极传播健康信息
  在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加强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如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及发放宣传资料。学校开设体育健康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运动中的健康要素,运动损伤的正确处理方法等急救常识,提高儿童养护人健康素养。
  (四)家庭必须以儿童健康为主体,注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
  家庭不仅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更是儿童的避风港,家庭环境不仅会通过儿童心理和行为影响儿童健康,还会通过减少对儿童健康和发展的投入来影响健康。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儿童最先接触的、主要的生活场域,家庭对于儿童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要以身示范,做好表率,树立正确的健身观,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健康合理膳食。从小培养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健身、生活、饮食习惯,使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1.养成科学用眼习惯,延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虽然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真性近视尚且无法治愈、具有不可逆性,但儿童仍可通过科学用眼的方式,努力控制近视的发生,延缓近视度数的进展和眼轴长度的增长,降低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可能,避免带来更为严重的视力损害。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之下,儿童居家学习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增多、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进一步增加了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强化健康意识、学习科学的用眼知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保护儿童的视力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儿童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关注儿童的用眼健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
  2.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促进脊柱健康发育
  大多数儿童脊柱问题可通过纠正日常行为习惯等方式得到有效预防和改善,家长需引导儿童树立护脊意识。督促他们在学习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适当增加护脊运动;改变久坐行为,纠正不良站姿和坐姿。家长应为孩子选择高度合适、且高度最好能够根据儿童身高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的桌椅(如:正姿椅);帮助孩子正确选择和使用背包(如:护脊书包);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促进脊柱健康发育。
  3.打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父母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应注重教养的方式方法,既不溺爱孩子,也不粗暴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倾听者,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
  另一方面,儿童是最容易受到食物影响的群体,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减少脂肪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等可以改善他们的幸福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提高他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科学运动可以更快地排解儿童心中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的心态变得更加活泼、开朗;睡眠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剂,可以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淡化恶劣情绪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儿童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是改善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
  六、结语
  健康问题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而守护好儿童健康就是守护好全民健康的基础。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需要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严宇珺,严运楼.2015-2018 年上海市儿童健康体能动态评价[J].医学与社会,2020(4):15-18.
  [2]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EB/OL].[2022-05].
  [3]王洋,王旭光,宋岩,谭健,张丰刚.国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概述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87-188.
  [4]孟俊鸟.体医融合引领下儿童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2):229-230.
  [5]房莉杰.投资于未来:我国儿童健康政策述评[J].学海,2020(1):99-105.
  [6]台海网.未来如何发力促进儿童健康?国家有这些“实招”[EB/OL].(2022-06-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294439323359621&wfr=spider&for=pc.
  [7]中华网.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 健康饮食须从娃娃开始[EB/OL].(2022-01-05).https://henan.china.com/m/edu/yj/2022/0105/253023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