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推动筑就时代文艺高峰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推动筑就时代文艺高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文化自信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这段话,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文化自信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没有文化自信心,就不可能有民族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就不可能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就不可能有“会当凌绝顶”的勇气、信心和意志。所以,文化自信,是我们从事文化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气度,因而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种文明与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在世界产生影响力,关键在于其价值理念能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资源,能否解答人类未来和平发展遇到的新问题。面对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贫富悬殊与两极分化、激烈的文明碰撞以及不间断的军事冲突等等问题,中华文明逐渐显示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价值理念、文化资源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中华文明以“和”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是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类和平发展要求的,必然会在新的世界秩序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优势,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无须妄自菲薄,应当对我们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充满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定力,自信不是封闭和排外,恰恰是包容并蓄,是一种“吞吐八荒”的大气度,是一种“和谐万物”的大智慧。文化总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人类遇到的新问题中得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性地回应时代,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影响世界。 用文化自信引领戏曲创作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在戏曲界,我们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最深的感受。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丰富的积累,在很长时期里,人们对这个艺术门类的感受与评价,曾经出现明显偏离,我们自己也有很多迷失,在价值取向上多少有些失衡。但是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戏曲的本体在回归,戏曲的审美优势、审美价值日益显现,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理直气壮地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手法。   诚然,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积淀有充分自信,才有可能敞开胸怀,接纳世界所有优秀的先进经验。戏曲领域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重大问题。   首先,历史题材创作,仍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在戏曲界一度比较严重,尤其是表现在民族英雄形象塑造方面。中华民族曾经涌现出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但这些英雄往往是在民族战争中产生的。一度有关民族战争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偏差,混淆了是非,而一旦是非被混淆,民族英雄的根基就被抽掉了。我觉得这是戏曲创作中历史虚无主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批评是不够的,而且某些作品还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代表人物的怀疑,没有根本解决,甚至没有出现针锋相对的批评。不仅戏曲领域,包括影视和文学领域,在处理历史题材时,刻意混淆和消解历史上民族战争中的是非观或者正义感的现象依然存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评论与引导。   其次,我们要鼓励现实题材作品写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同时要让观众看到光明。我觉得这两句话是不能分割的,如果忘记了写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剩下粉饰太平,戏曲就会回到那条曾经产生众多虚假作品的老路,就不可能出现老百姓真正喜爱的杰作。当然,如果一部作品从主导倾向上,不能让老百姓看到光明,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作品本身的取向同样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