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人文博士选出来的2017最佳电影榜单,有什么不一样?

电影和人文博士选出来的2017最佳电影榜单,有什么不一样?

刚刚过去的2017年 是中国电影波云诡谲的一年 《战狼2》一片票房超过56亿 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了550亿 这盛世如你所愿 我们终于成为了电影大国 但这是不是一种“幻术”呢? 我们有变成真正的电影强国吗? 拍电影的门槛好像更低了 人人都可以当导演 拍电影的门槛好像更高了 10亿+变得愈发地困难 我们邀请了140位影视与人文博士 选出自己的年度心水电影 这是一个特殊的观影族群 他们拥有着纯洁心灵 他们没有逐梦演艺圈 他们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未来 他们参与形塑中国电影的审美 这是一份特殊的榜单和标本 映照出华语电影幻术下的真面相 并再度呼唤电影的坚守 然后继续期待 一个真正的电影强国的到来 注:以下电影,按票数从少到多排列,统计列表在文末 Old Beast 老兽(1票) 衣晓龙,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演员的诞生”成为年度热门话题的年份,涂们以令人心碎、心痛的表演示范了什么叫演员,更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为了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被儿女奚落,脸上挤出讪讪的笑,现实犹如钢刀,抹了这一代斗志昂扬的老公鸡的脖子。 My Other Home 我是马布里(1票) 章文哲,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这是一部能让我勾起回忆并找回勇气的影片。它的力量不在于复杂奇巧的故事和影像,而在于能够抓住有着共同爱好的观众,打破遮罩在大家心灵深处的凡尘枷锁,让我们重见初心。 29+1 29+1(1票) 欧阳一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这是2017年最打动我的一部影片。可能是因为,我也在此时经历着“29+1”的困顿、挣扎和重启。舞台剧的底本、彭导的情怀,加上周郑二人突破自我的表演,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精致的港式生活小品。爱情、失去与勇气,在两个女孩相遇那一刻,变得格外感人。30岁的女孩,加油吧! The One 绝世高手(1票) 刘亭,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卢正雨的处女作就展示出导演才华:星爷是他的偶像,电影里处处可见周星驰的精髓:《食神》、《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甚至《美人鱼》。主题是周星驰的“泪中带笑”;主角永远是那个追梦的小人物,那个落寞的英雄,那个隐藏民间的高手,那个蜕变的大侠。但电影并不只有致敬,更像是80后的集体怀旧,《问情》的流行曲,“戏说”的电视剧,漫画书和游戏机,导演建构了80后的童年记忆。怀旧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导演选了最机智的一种——很电影,有温情,不伤感。“解构”之后还有建构,虽然极尽搞笑之能事,三观还很正确。聪明,走心,顽皮下的真善美。喜剧的最高境界:搞笑只是表象,思考从来都很严肃。推荐。 The Founding of an Army 建军大业(1票) 王冠,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合肥师范学院教师 作为华语战争影片的高规格之作,《建军大业》在大时代、大事件和大人物之间构建出来的宏大立场,恰恰对影片创作本身形成了遮蔽。情节上的“五大三粗”,文戏与武戏的交相辉映,人物塑造的青春气息,这一切纷纷展现在影像设计之中,革命战争、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熔于一炉,剧作功力扎实绵密,历史之象与艺术之象在影片中达到高度统一。 A Nail Clipper Romance 指甲刀人魔(1票) 赵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教师 不揭开真相不是主人公懦弱、单纯或蠢,是他愿意相信现实世界里越来越稀有的童话,在十字街头最终走向了塔。 Defenders 捍卫者(1票) 周文萍: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广州大学教师 淞沪会战宝山保卫战,600壮士与日军血战七昼夜殉国的壮烈事迹;以日记为线索呈现7天7夜的战斗,场面真实激烈有层次。人物刻画细腻,爱国情、战友情、夫妻情感人至深。2017,一部不应该被遗忘的影片。 Brotherhood of Blades II: The Infernal Battlefield 绣春刀2修罗战场(1票) 叶凯,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古装、功夫、野史、秘辛……低调的照明、凌冽的动作设计、高潮段落群战场面与性命相搏,在承接前作基本视听风格的基础上,又将世相人心的开掘进一步深入。在一个充满诡诈、阴谋、互相残杀的魍魉世界中,丝丝入扣地呈现了“人性”博弈的微妙之处,情感中的善意、信任、牺牲,终将成为一丝曙光照亮了黑暗,而电影艺术的魅力,恰恰就是在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中,不动声色地展开对人真正精神与信念价值的追问。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2票) 杨国柱,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教师 蔡国强找到了自己一生创作的“母体”——火药。作为一个“盗火者”,他“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对于一个纪录片,我们很难求全责备,影片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装置,还有无数次划过夜空的光与火的交织。 赵谦,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从艺术家的父亲到他自己,“燃烧”充满了复杂的情绪。纪录片成功展现了“天梯”的创作是悲伤的纽带,连接了世界的蔡国强、他的故乡与家族历史。 22 二十二(2票) 张玉霞,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教师 2017华语电影有很多惊艳的好片,也有不少值得书写的事件和现象。在此双重意义上,个人选择《二十二》作为2017的纪念。参与了此片从拍摄到放映的各阶段众筹,体验了纪录片进院线的欣喜,《二十二》是见证。 杨俊蕾, 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教师 在足以并列的三部中,誉《二十二》为首,并非它如《绣2》实现古装动作的返本开新与历史新反思、新表达;亦非说它如《八月》倾覆浓情给时代记忆;而是《22》为华人赢得世界的敬重,开启民间视角,正视民族集体创伤。 Soul on a String 皮绳上的魂(2票) 陶赋雯,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 张扬导演以扎西达娃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基底,采撷“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类型元素与拉美超现实主义奇幻融合,在复调式套拍中呈现原著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去拉萨的路上》中的“降服心魔”与《冈仁波齐》里的“心灵朝圣”。在雪域圣景的粹然镜像中表达焦虑、寻觅、赎罪、轮回等人生要旨,成就了藏区神秘蛮荒的“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最后以掌纹地的戏码,勾连起对历史情绪与个体记忆深层结构的探寻与溯源,发人深省,无出其右。正如有人评述,这,就是张扬的《八部半》。 巩杰,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北大学教师 在生命、亲情、复仇、赎罪与信仰编织的意义之网中,探寻人本身存在的困境与出路!藏地密码式的圣石、圣山、净土等意象,凸显纯粹的彼岸景观世界。作为一个汉族导演,张杨的视角是客观的审视,既不刻意彰显西部奇观,也不有意遮蔽西部景观,在影像节奏和音乐风格中亦有美国西部片元素介入,但是并不突兀。 Bangzi Melody 村戏(2票) 胡斌,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一部讲述个体尊严在群体利益下被牺牲和被毁灭的电影,通过大胆的影像和鲜活的表演生猛地剥开了人性的黑暗面,层层递进、叹为观止。满眼的红绿,映到心里都成了黑白。只要有一点缝隙,就尽可能地去表达!这是郑大圣的坚持。可贵! 孙萌,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郑大圣导演的《村戏》质朴,好看,是一部往里走的影片,是导演的良心之作、智慧之作。无论影像还是故事,对中国农村片、西部片、历史片等类型都有所创新与突破。个人命运、民族痼疾、国家寓言胶着在一起,在表述上更加深入与内化。影片对历史、社会与人性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思辨,浓郁的中国风情与古希腊悲剧内核相得益彰,传达出人文精神与人本思想。这是一部超越历史的历史片,已经走的很远了。郑大圣,一个难得的思想者。 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 喜欢你(2票) 徐爽,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南大学教师 《喜欢你》让人看到国产爱情片品质的可能性,它动用更走心的想象力完成了一个玛丽苏色彩的爱情套路。其中凝聚的视觉呈现、人物性格、叙事逻辑、细节设计等,让一部平庸尔尔的剧本焕发出了别具一格的光彩。清新甜蜜又充满烟火气息的氛围搭配上海这座弥漫着小资情调的城市,唤醒了观众不同于“都市快餐”的味觉感受与怦然初心。 Rssa,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2017年唯一在影院观影时,会心一笑的影片,不是尬笑、没有冷笑,看完身心舒畅、治愈满怀的电影真的已经算是稀缺资源啦吧!许宏宇导演的才华在这部处女作中张扬四溢,让人无比期待他更有想象力的未来!当然,看完《喜欢你》之后,吃一碗女巫汤意面也堪称本年度最幸福的时刻! The Village of No Return 健忘村(2票) 黄含,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教师 题材少见,具有浓郁民国风的奇幻类型片。荒诞喜剧外壳包装下的反乌托邦精神难以被忽视,谁掌握忘忧的仪器,谁就建立起秩序的故事设定发人深省,演员的精彩表现也让人过目不忘。 艾童薇,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广州大学教师 洗脑神功,细思极恐~若思想不自由,则独政无意义……自欺欺人有意义吗?话说过来,对只需低头拉车无用抬头看路的人而言,要什么意义呢?! Chasing the Dragon 追龙(2票) 褚儒,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如今香港日见少有的黑帮电影,关于仁义的主题表达,双雄对峙的人物设置,细致考究的布景,散发出类型的纯粹性和古典气质。 毛琦,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以动荡起伏的香港历史变迁为背景,讲述一段五亿探长与跛豪大佬的枭雄对决与情义交战;街头火拼、九龙城寨孤身救友等段落处理干净利落,高度还原了港式写实风格的动作场面;整部影片叙事连贯、情节紧凑,可视性强,对殖民地统治下剧中人物二元对立关系的重新调整,是香港导演积极“北上”融入内地电影价值观念体系的真切写照。 The Verse of Us 我的诗篇(3票) 刘帆,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南大学教师。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王帅,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浪漫的诗歌与底层的工人相遇,激荡起的化学效应让人心酸且敬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热爱吊带裙的邬霞,她以吊带裙为题创作诗歌,身在凡尘俗世,内心诗意浪漫。此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钢的琴》,它们都是一样坚硬中带有柔软,让人每观看一遍,就感动一遍,震撼之情再次席卷一遍。“如何才能在这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着”,确实是一个超越时代、永恒难解的命题…… 毕苏羽,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 电影用诗意的创作手法将工人群体朴素话语中的沉吟与思考呈于银幕之上,将平凡人生中个体与天地、与自我、与他者的那些可沟通又不可沟通的瞬间片段用冷静又动容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用平凡人写给平凡人的诗篇,引起银幕内外心灵的共振。 Our Time Will Come 明月几时有(5票) 刘威,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 浓浓的诗意风格,淡淡的乡土气息,绵绵的深情流淌,深深的家国情怀!周迅演绎的方姑,娇巧柔弱的外在女性形象与坚韧勇敢的内心革命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保全抗日队伍忍痛放弃营救深爱的母亲,不夸张不刻意的表演方式实现了自然的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于无声中细微处体现出巨大戏剧张力,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 白惠元,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许鞍华用如此松弛的方式抵达了左翼电影的魂,是个奇迹。这个另类香港故事,有着柔软的诗意与坚硬的中国内核。经由《黄金时代》的实验,演员表演受访者的伪纪录片形式更好地融入了主干叙事,梁家辉的表演值得所有奖项。最后“拨云见月”的空镜也是画龙点睛,很轻盈,却不失历史的方向感。许鞍华看似琐碎,实则清醒,老而弥坚,不得不服。 卓庭伍,纽约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万兵围城,幸有许鞍华的香港。“our time will come,"是对港人草根精神的追想,更是对香港未来的寄语,像方母纤瘦却坚定的背影,是乱世中的一抹皓然月光,行墨温润却力透纸背。 王茵,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不动声色、动人心扉。没有宏大叙事,从女人视角讲战争革命,娇小瘦弱的女子有着最可贵的人性之美。作为革命者,方姑她们是勇敢的决然的,作为女人,她们又是柔软的体面的。所有哀恸都在无声处流淌暗涌,浓绿的氤氲丛林和月色下的墨蓝海港,成为2017年挥之不去的难忘印象。 张玉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山东教育社编辑 宏大的抗日主题下,一切都是反传统的:没有步步为营的情节高潮,也没有紧张激越的悲歌与呼号,反之,影片节奏舒缓,甚或有幽默诙谐,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平凡人性、人情中的英雄主义与生死离情,展现得格外动人。 Wolf Warriors 2 战狼2(5票) 石小溪,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生 如果一部电影能以单片近60亿票房的气势将低迷的国产电影市场“拉回正轨”,在提振中国电影人对国产电影信心的同时,还引起了世界范围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尤其是对中国主旋律商业类型片而非以往的或武侠动作片或艺术电影的关注,那么,无论它的成功是否可遇不可求,或难以复制,它所取得的这份成就都是极其值得肯定的。 李九如,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投给《战狼2》,不是因为它拍得“好”,而是因为,它跟大国崛起、乃至全球秩序结构转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电影的,也是世界的新开始——当然也的确只是开始,中国要通过电影向全球提供一套新的叙事框架,《战狼2》还只是“万里长征一小步”。 周旭,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高校教师 除了超高的票房收益,其在艺术品质和商业趣味上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艺术品质上,该片主要彰显为比较成熟的类型电影模式,而在商业趣味上不仅为国内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同时也证实了单部国产电影票房强大的增幅空间。 谷李,马萨诸塞大学传播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师 视野开阔,会讲故事,会塑造人物形象,也不乏想象力和责任感。 康婕,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 想看第三部。 Dahufa 大护法(5票) 乔洁琼,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教师 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这几年在动画片中露出端倪。《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大护法》,一部比一部浓烈。《大护法》不仅画风有强烈的民族风格,而且秉承了中国文艺观照现实的优良传统。中国电影,从来就不肤浅。 郑焕钊,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暨南大学教师 《大护法》尽管不完美,但已是目前最好的国产成人动画:中国式画风、独立完整的故事设定,以及对被恐惧、欲望、理想、社会和权力所束缚的人性的讨论与思考,埋藏着一颗可与人类对话的精神内核。 田亦洲,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 国产成人动画的惊喜之作。影片天马行空,且逻辑缜密,风格独特,又不失深度。制作层面虽有瑕疵,但其原创精神与产业意义值得高度肯定。 颜汇成,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师 虽然还有着种种不足,《大护法》还是顺利地续上了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绝地复生的发展趋势。真人电影总归可以肆无忌惮地选择创作的类型或风格,而动画电影却首先需要符合观众对动画的固有期待——外在/影像的虚构与内里/观念的真实的完美融合。 周淞铖,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生 调侃式的人物塑造中充满了反差,超现实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深度。打破了动画片传统受众的期待视野,将思想的现实性与动画片的虚拟性巧妙地融合,是当代中国动画片发展阶段之佳作。 The Looming Storm 暴雪将至(6票) 张慧瑜,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教师 侦探片的模式、黑色电影的氛围,紧密扣合90年代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表现了即将被老体制下岗的个体(男人)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段奕宏所扮演的工厂保安,想通过破案来获得升迁、来找回劳模的尊严,这一切都不过是个体想象性地挣扎,无法改变自身的宿命。 孟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本片以流行的类型片样式为中国电影贡献了颇为独特的影像时空体:一是阴雨连绵的南方小城衡阳,二是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三是被历史抛弃的局外人。编导合一是作者导演的基本特质,突出的的叙事能力和影像风格让人惊讶这竟是一部处女作。 索亚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人物形象型造与情境氛围营建极为成功 既氤氲迷离又压抑幽暗勾勒出人性 也描摹出时代。 杨聪雷,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大学教师 不同于精英们矫揉造作的“伤痕”,这是底层人民触目惊心的无法逃避的伤痛。 柳莺,里昂高师博士研究生 值得反复琢磨的华语类型片,整体完成度高,反映时代的野心并未在悬疑的框架中迷失。大雪迟迟不落下,暴雨中尽显巨变时代背后小人物的无奈与丧气。美术与摄影让人眼前一亮。 李莉,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师 没完没了的雨,潜滋暗长的欲,冰冷刺骨的寒,疯狂的时代一曲疯狂的哀歌。黑色压抑的情绪贯穿始终,荒诞的故事里下是残酷的真实。犯罪是壳,时代是肉,人心是核。段奕宏的表演活化出一个小人物的执着和绝望,堪称全片的灵魂。 Love Education 相爱相亲(6票) 黄诗娴,台湾辅仁大学博士生 个人认为张姐最好的一部片子,对于情节、人物的细腻化处理,对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的困境思考,是近年来最好的女性题材电影之一,也是难得在两岸口碑均佳的合拍片。 谢建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师 张艾嘉有效介入当下情感现实,回应了我对中国电影有温度叙事的热切期待。 郝延斌: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江南大学教师 影片在三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展开叙述,极为深刻地描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丰沛的细节,赋予了琐屑的言谈以深长的意味,并且能够同时保持一种恰切的节制。难得还有电影这么小,但也这么好。 林青蛙,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师 在节制中展现绵长、在局促的人生缝隙里突显生命的本质,是一个好导演的基本修养。祝贺六十岁的张艾嘉,终于获得质朴无华的叙事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无需票房与奖项作证明。 陈智廷,香港大学音乐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师 张艾嘉看透世情的家庭伦理钜作,透过三代女人,想说女人难做,男人不容易,总归一句相爱难,需要学习。外婆离世,只有张艾嘉“听到”母亲遗愿,希望把父亲乡下的坟迁到城里与母亲合葬,但乡下元配不同意。通俗故事线,却有不俗处理,勾引出女儿郎月婷亲情工作爱情三难的困境,女儿男友摇滚歌手为爱放弃逐梦北京音乐圈,前女友谭维维带儿子现身搅局。最惊喜的是郎月婷烫头短卷发的亲切表演(让人想起《心动》的梁咏琪),还有饰演张姐老公的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压抑了整部电影的情感,对刘若英迷妹(媚)学车无动于衷,最后跟着崔健《花房姑娘》歌声一块宣泄爆发。 伍俊,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一个传统伦理和亲情之爱之间的矛盾所驱动的故事,影片中展示了诸多时代感强烈的场景,很像当下中国的缩影;影片中,女儿所做的电视节目将这个关乎传统道德的故事表达成可被消费的样式,也很像当下中国的缩影。 Legend of the Demon Cat 妖猫传(6票) 贾斌武,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河海大学教师 陈凯歌数年磨一剑的诚心之作,影片借侦探片之形,续写第五代之魂,以一个历史悬案的破解完成了对权力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东方美学与中国故事相得益彰,繁华与虚无的辩证法背后流露出缕缕禅机。 张文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私以为,当前的华语电影市场真正欠缺的是成熟精良的商业片。《妖猫传》在叙事结构上虽存有遗憾,但各项技术性指标都实现得很好。陈凯歌没有兜售当年被第五代们玩腻歪的那套中国符号,而是选择了幻术这一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文化元素,其背后的隐含文本是唐时期西域与中原的深层交流,对影片中显见的中日交往作以补充和扩张,正彰显了导演的跨时空、跨文化的历史视野,同时为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陈凯歌“宝刀未老”,还在尝试新鲜和多态,用那种难得的哲学气质,追求电影艺术的“无上密”。 康文钟,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博士生 十二年过去了,陈凯歌对《无极》还是有点耿耿于怀,那个屋檐上的女人,像极了那时候的陈红,他仿佛是在用这部电影怀念他自己的“盛唐时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靠想象描绘了贵妃,陈凯歌则靠数字技术创造了一场极乐之宴的幻术,他敢做并做到了,从这一角度来看,他是无愧于大师的称号的。 朱笑茜,伦敦政经学院(LSE)媒体产业研究专业博士候选人 贵妃的美和李白的诗是电影的底色,他们同为大唐盛世的象征。美的表达是极致而忧伤的,因为贵妃自知美终究会走向毁灭。美的求而不得,又让诗人天真落泪。那个在风浪中母亲抱着孩子的安心时刻,让所有癫狂都成了幻术。 朱萍,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教师 年少不懂凯歌,读懂已泪满襟。一场用幻术造就的视觉盛宴,一种满面真诚却充斥虚假的无力,一份参透谎言却选择相信的情感。前朝往事,如梦似幻。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电影本为幻术。但,幻术中也有真相。 黄瑞璐,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陈凯歌将历史、传奇、悬疑、推理、爱情熔于一炉,用套层叙事与丰富的视听语言建构极致瑰丽的大唐气象。幻术的设置让历史游走于虚实之间具备了合理性,赤诚的偏执让爱情信仰从人性的虚伪中脱颖而出。纵使电影叙述历史的语气与叙事细节存在缺陷,但在《妖猫传》里依然能可以看到陈凯歌对电影保有的那份少年般的纯真、痴迷、狂想以及对生死、真假等议题的思考。 Paths of the Soul 冈仁波齐(10票) 王昌松,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电影学博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师 这部剧情式纪录片在缓慢节奏中掩藏不住它的精致。简单的故事,是模糊纪实与剧情强劲的腕力,音乐的缺席,更突出人物行为声响的穿透力,这恰是导演高明的邀请姿态,将观众带入朝圣者虔诚、坚定的平静之中。这,绝非朝圣猎奇。 马晓虎,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其内容上的价值在于对所有人直接的心理撞击与生命启示。其形式上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对所谓异质文化新的观看方式,这种观看方式的变化则是整体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变迁的回应。 檀秋文,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 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电影。 张晓慧,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理由集结在朝圣路上,不必去追问这行动于每个参与者的意义,时间与行动本身即是意义所在,所有的追问与解释都显得苍白。电影亦是一场创作者的朝圣,打动观众首先要自己动心。在2017年120部华语片中,我愿把自己的一票投给这部相对安静、纯粹却打动我的影片。 类成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生、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 该片用纪录的方式展现了信仰所散发出的强大的力量和崇高之美。该片虽剧情简单,但叙事沉静、画面唯美、结构完整,尤其其对生与死、爱与罪、饶恕与惩罚的讨论深入,对人性的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而饱满。 姜常鹏,福建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影片由个体绝对真实的朝圣动机出发,对受局限的现实世界和带有虚幻的艺术想象予以结合,让潜藏于意识深层的真实和情感在人物偶然地被打出常轨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后得到自然展演,呈现一种纪录电影特有的生活真实。 张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博士、上海大学教师 以极平实的影像和极淡化的叙事,描画了一个庸常与神圣同在的世界,触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与文化密码,让人情动。 郎静,南开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11个藏民、12个月、2500公里、300万次的合十、100万次匍匐,只做1件事——五体投地地朝圣。张杨疏离且克制的看,使得“冈仁波齐”超越了它的宗教意义,而作为一种镜像成为解救当下被围困在庸常之路上的“我们”的寓言。 李金秋,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师 一个人安静的看,逐渐看哭了。喧嚣的电影界总有一波又一波的热点,但其时看电影的心,却越来越冷静甚至麻木。现在的电影,很多不但看起来很累,看完了还很烦躁。但《冈仁波齐》不同,它是我心中,电影原本的样子。 浅蓝,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 这场观看属于集体观影。学院很多同事们一起去看的。看后即平淡又震撼。这样一群人,把生存的物欲降到最低,每个人都心怀希望,把精神的信仰推到极致。婴儿落地,青年成长,长者辞别…整个队伍就是漫长人生的一道缩影。褴褛泥泞的是外表,纯净透彻的是灵魂。朝圣,于信徒,无限崇高,于观众,千里苦行…但每个人心中仍应有座冈仁波齐。 Mr. No Problem 不成问题的问题(11票) 李啸洋,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主义睡了,问题醒了。这是一部反映国民性格的电影:世俗中讨论风雅,圆滑中讨论正义,保守中讨论革新。小农场是大隐喻:老实人、旧贵族、小混混、革新者、劳动者、花花公子,人性先后登场。诚然如诗人北岛所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信证。” 苏七七,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节奏那么好——而成为韵律,力度是慢慢透出来的。语言精微,表演妥贴,人物及腔调各各不同,但又统一在一种叙事方法中,不动声色的控制力。 余小卉,北京电影学院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1、没有明显的短板;2、镜头、调度的叙事参与度高;3、文本开放性好,解读空间大。 谈洁,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老舍先生小说原著的精髓被精准地反映到了大银幕上,可能是继《小城之春》之后,又一部用文人化的诗意含蓄的电影语言来审视国人“情”“理”“礼”“义”的电影,对人情社会的冷峻洞悉和克制批判都使影片可挪作当下的隐喻而更具开放性。整体上衔接和呼应了上个世纪中国电影美学传统,将会是一部跨越时代经久不衰的影片。 张泠,芝加哥大学电影与媒体系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教师 我在此片中看到近期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从容沉稳。多次与娄烨导演合作并获过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梅峰在这部根据老舍先生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充分体现高妙的编剧功力,及不动声色而暗流汹涌的全局掌控能力。 范倍,北京电影学院博士、重庆大学教师 影片不仅发掘和重塑了“不成问题”先生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使得我们能有一个特别的视角再次审视我们处身其中的文化与人事,而且在如何改编名家名作并发展出独具个性的导演风格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板。 孙建业,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这是一部无论观影期间还是事后琢磨都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张毅,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生 高贵且独特的文化品质——影片用一个角色支撑起的格局,就能同当下中国社会构成强力对话。这部改编作品焕发出超越原作的光辉,它不谄媚市场,也不随意致敬影史名著,却是当下中国文人用电影所做的最诚挚的表达。 王博,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世外田园,也有世内的心机。战时的国人,也是当下的国人。虽不成问题,却也真是问题。 虞昕,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制片人、编剧 举重若轻,画风清奇,中国问题,不成问题。 刘子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工人日报社记者 黑白形象出透露中名著新编的新视角与旧美学之前巧妙的结合,导演、编剧、表演三者水乳交融,同炉炼就的佳品佳作。 The Summer Is Gone 八月(11票) 温荣,中山大学法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最简单的原因是一个文艺心理学的基本定律:人们总是偏好自己成长过程熟悉的文艺表达方式。影片所使用电影语言、元素,有效动员了我的记忆机制;另一个更普遍也更客观的理由是,影片所呈现的自然,从容基调,与文艺片常见的娇柔做作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似乎没有努力想表达什么,但其实表达了全部:对于生活,不随波逐流,也不刻意抵制;最后,我会永远记得小雷的笑容,记得他搂住了远方的爸爸。 程功,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 《八月》让人联想到《四百下》、《一一》或《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展现了天真的儿童视角、细腻的生活细节和略为感伤的迷影情愫。导演用自传性的笔触捕捉到了90年代的现实生活和情感,透露着真诚,践行着自特吕弗而发的“作者论”。 黄豆豆,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映画台湾创立人、运营人 青春的浓雾散尽,裸露出时间的荒原。张大磊以影像还原了那个逝去的九十年代,那个焦虑的、不安的夏天的气息。 许涵之,浙江大学电影传播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节奏缓慢,看片时能感觉到血液在血管里汩汩流淌的声音,静谧,却又写满了生活的驳杂。 赵宜,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师 一部80后一代退出青春叙事的挽歌,也是文化意义上终结近年青春怀旧叙事的节点。80后的成长虽然用了黑白影像表达,却第一次突破了怀旧符号的层层迷雾,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时空与个体,也终于将怀旧还原到其作为审美功能之起点。 曹岩,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中央电视台文化记者。 没有过度的修饰与雕琢,《八月》是本年度最富诗意的影片之一。其呈现的时代镜框是真实并具有触摸感的,唤起了千千万万个“张小雷”关于那个年代的经历与记忆。影片出色怀旧,却不止步于怀旧,凭借细腻的影像语言,呈现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情感与思绪,跨时代地连接银幕前每一个平凡的个体观者。 原文泰,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 影片所呈现的个体记忆与历史经验,恰切地将一代人、一类人的童年回忆勾连了出来,而我正是其中一员,自幼在国企大院的成长,目睹了时代所造就的人与生活之变,这些都被《八月》再现了,碎裂、迷幻但也真挚。 王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UCBerkeley访问学者。 还有好几部现象级影片无缘得见,选择《八月》是选择一份指向现实的纪念。这段已经朦胧的童年往事,还原了工人阶级“大厦将倾”时的尊严。当曾经的国家/社会形态渐行渐远,今天的打工者面临被驱逐的命运,这份丧失才更引人长叹。回到那回不去的邻里关系、社会主义和童年。 胤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就艺术水准而论,《八月》确有其独到之处。然更珍贵的是,与导演人生经验密切相关的《八月》,既对应着其精神偶像特吕弗的自传体,又呼应着台湾新电影的视听语言,亦带出了有关中国电影转型期的重要话题。或许正因如此,才使得某种颇为私密性或在地性的经验,得以为不同情感结构的观者所分享。和《路边野餐》一样,我们可以在《八月》中清晰地看到新一代导演们对电影语言的敏感。至于这种“借来的语言”是否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形式而成了影片的真正内容,恐怕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 李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 它质朴的黑白语言满足了我对电影的奢侈期待,让技术的解刨乃至于陈乏无用。《后窗》《天堂电影院》《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猛龙过江》……一切让情绪为之复燃的陈述,在轻描淡写的笔触下怕是也沉鸣了许久。小雷的存在,是从黑白的夹缝破裂而出的芽,在以他的不谙世事锐化了小人物的呆滞钝感之时,也让影片充蓄着生机。却又冷峻地与观者保持着距离,提醒着The summer is gone。无数个混沌的历史交织的断层里,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彼此陌客,我们安身立命。在炙冷的十二月抚摸八月的光晕,就让它在一处逝去的美好里细水长流。 灰狼,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映画台湾创立人、运营人 旧媒介所洞穿的冷记忆,就像警车从巷子里驶来,银幕深处的发光体洞穿整个空间。在张大磊的影片里,黑白是有层次的,老影院、旧胶片都是时间深处的发光体;声音也是有层次的,有意压低的对白和背景声、音乐交织出更细腻的纹理。《八月》是电影对自身的一次开掘,是媒介上的,也是风格上的,它既是纪实生活流,也是一个装置舞台。那些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符号是片中的装置艺术,不经意却又不可或缺。所有人都在平静中孕育着暗涌却不了了之的冷暴力,则是后期杨德昌的遗产。 Mad World 一念无明(12票) 毛尖,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新导演能够把如此阴郁的一个故事控制在日常叙事内部,很不容易,当然,主要得感谢曾志伟。曾志伟是香港土壤中长出来的人物,他一边领子外一边领子内的走在人群中,没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他把话语变成人生,把概念变成日子,他是香港的肉身。 盖琪,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比空间更逼仄无望的,是处于命运底层的人心。选择这部片子,可以言及若干理由,但被它深深打动而念念不忘的缘由,只一足矣:曾志伟,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尤其是在楼梯间吸烟的那一场。 赵建飞,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复苏了港片中社会写实影片的传统,对照出陆片在这方面的欠缺:真心实意的底层关怀,明星和新导演在小制作中的良好合作。 张侃侃,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师 在街角狂奔时,阿东是自由的;与邻居小孩说话时,阿东是自由的。 张斌宁,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 一部精微宏阔的社会病理报告,一面布满裂痕的精神分裂镜像。影片议题凝重深邃,风格冷峻克制,表演收放无痕。主创们强烈的社会介入诉求重塑了观众对电影这个媒介的尊重与期待。 刘亚玉,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 对于所有曾经对抑郁症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能够明白这部电影中所描述的那种孤独,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年轻的导演能够心思细密到这种程度,将人和人,和环境之间关系,全部用细节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用结构来打破平铺直叙,找到了一种恰好的适宜这个题材的叙事路径。 康宁,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影片在回忆与现实交错的时空建构中,呈现过去与当下、未来的对抗关系。过去是一场噩梦、是枷锁与心魔、它始终消极影响和破坏着当下,并且阻挡主人公去重建未来。 温立红,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冷静克制的笔法、朴素写实的风格呈现市井底层的心灵漂泊和对现实的无力感,影片内阿东之困也是香港之困,影片外现实生活中自以为言谈举止正常的我们,又何尝不像那些“自以为是”的疯癫者一样的另类疯癫?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在既缺乏类似《银翼杀手2049》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科幻思维,也拍不出来叙事清晰镜头语言及格线上的《天才枪手》的2017年,众多国内公映“华语片”里,或许《一念无明》道出了当前“华语”电影的尴尬:导演试图揭开被压抑的严峻现实,可是文化工作者早已失语,社会冷漠、熟视无睹,甚至还学会了遗忘,银幕上香港中年男女演员们出色地扮演了沉默的“疯子们“,然而电影并不影响银幕外的众生狂欢。 开寅,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学博士 影片开始好像在讲躁郁症,后面才逐渐引出症结在冷酷的世界给无助个体摧毁式的压力。做为处女作,无论剧作还是导演调度都细腻简洁,情感丰富饱满,手法凝练深沉,是我心目中全年华语电影最佳。 李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教师 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是港片的一大底色。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儿子,一个逃避家庭责任的父亲,父子间的矛盾映射出底层生命应对生活难题时的无解状态。片尾处,儿子对父亲说 “回家吧”,瞬间又融化了冰冷的现实。 刘慧姣,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也许躁郁症只是一个“借口”,最亲近的人之间互相伤害的情感循环,才更让人心有戚戚。惊喜的是在这种题材之下,新人导演也拍得很“稳”。在绝望中苦苦咂摸出一丝勇气,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吧。 Youth 芳华(15票) 詹庆生,清华大学影视学博士、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 虽然的确存在内容上的某种割裂和妥协,但在娱乐至上的电影文化背景下,本片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关注历史与现实,突入某些长期被限制的内容禁区,并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完成度,足以成为反映年度电影文化成就的影片。 丁莉丽,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师 特殊时代镜像中的青春,愈华美愈惨烈。生命芳华的零落,不仅仅是青春的消逝,更是时代碾压下世道人心的离散和精神的裂变。 林玮,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浙江大学教师 《芳华》是一部可以被反复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作品。所有表扬它的意见,我基本都赞同,而批评它的那些看法,我也基本都认可。就在这两相对论中,《芳华》以出乎意料的高票房,为想象一个过往时代提供了一种文艺范本。 杨欣,西北大学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教师 出色的画面、舞美、音乐,悲剧性的故事,对敏感历史打的擦边球都能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电影,最终能拍成这样,实属不易。 陈军,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师 有票房,有泪点,有争吵。尤其是,影片用决然不同凡响的电影语言击穿了很多知识分子型观众的理论防线,让这些带着批判和反思心态的观众体会了一把久违的感动。夫复何求! 马瑜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师 大胆真实的剧情与艺术化手段的完美演绎,让那个渐行渐远的年代画卷又一次饱满立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突然明白,在内心深处,青春芳华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忘却的情怀!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画面,每一首心歌,都是记忆中不可替代的美好!心若在、青春不老! 向宇,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影片对历史深沉复杂的回眸再次提醒我们关注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影片对个体身份差异的关注尤其值得称道,它表明并非所有的“青春”都能吐“芳华”。在此意义上,“芳华”不仅仅是怀旧,也是反讽。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借助文工团这一载体,影片悄然切入至今讳莫如深的特殊时代,贯穿起革命理想被肆意压抑扭曲的国家时代、战争年代与个体生命情感饱经沧桑、被无情摧毁的芳华命运。该片尽管前后叙事存在一定的断裂感和不圆润、服饰设计与历史还原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有锐气、有温度、有思考力和穿透力的电影。 谭政,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 一段业已尘封的历史,透过青春芳华折射于世间。虽有所回避,以小自我的个体冲突结构全片,遮蔽了大环境的诸多不堪,为影片装上安全阀,但时代的伤痕明晰可见,社会及他人作用下的个体命运被裹挟在历史进程中滴水无痕,有人看见曼妙韶华,有人看见世事诡谲。主要人物丰满可感使人怜爱,叙事沉稳节制引人入胜。 陈伟,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长春师范大学教师 一幕《芳华》,让人们看见了一代人的青春韶华,也看到了包括导演在内的这代人的英雄迟暮。只有在艺术中才能“看见”真相的社会语境下,《芳华》如石缝中的一株小草,倔强地生长着,却也小心地躲闪着。它以“拧巴”的状态保存了一段记忆,其难得之处恰恰在于,如果人们失去了这段记忆,可能就会失去感受未来的能力。芳华啊,《芳华》! 李国聪,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的,《芳华》将视角聚焦于那批站在烟消云散的临界点上的鲜活个体,镜像间恣溢而出的是那种藏不住的、干净的美以及那被鼓动的热情,更以青春的镜像洞悉着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冯小刚以浓中带淡的姿态抛出了善良的个体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现代性命题。 刘起,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艺术》编辑 对集体主义的嘲讽与对逝去青春的缅怀微妙地混杂在一起,形成了对于时代、社会环境与个人关系的一种深度呈现。在一个面色红润、高歌猛进、推崇强大自足的时代,去表现刘峰何小萍这些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个体,更显得弥足珍贵。 独孤岛主,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 以大煽情揭破大煽情,春光明媚对抗春光明媚,完美的演员与音源选择,全面诠释了一个覆盖着“理想主义”的年代里理想与命运双双的错身与重置。 景虹梅,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它把“芳华”拍出了该有的样子:直观上,美得提神,令人振奋;而又有层次、有味道,甚至有冲突,有肉身的轻盈,也有精神上的沉重。影片有创作者特定的年代印记、现实感触、人生积淀、心理投射,情感上是浓烈的,但表达方式较为克制,体现出导演驾驭题材举重若轻的成熟。 姜庆丽,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让中国电影成为一种现实的表达,一种艺术的表达,影片《芳华》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点。 Angels Wear White 嘉年华(23 票) 吕菡子,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每个女性的成长都伴随着性的觉醒和阵痛。尤其身处男权社会里,女性在性的启蒙上基本被动,所以当她们面对进攻者(无论哪一种)时,往往话语权也形同虚设。作为女导演,文晏把握这个题材有着更体己的细腻感受,叙事流畅,表达也很节制,几位少女的表演堪称出色。 赵丽瑾,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师 电影无法改变社会,但能改变人,在这个意义上,《嘉年华》能以冷静的镜头语言、克制的叙事和精准的表演直面社会敏感问题,关照弱势人群,细腻地表现人性之复杂,在2017年的国产影片中值得称道。 朱兆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候选人 我的标准是,一部好的电影应该通过自己虚构的情境和剧情,纪录社会,解构社会,并有影响社会的潜质。《嘉年华》是今年最好的电影。当北京的幼儿园事件爆发之后,影片发布会的截图疯狂地转发于我的微博和朋友圈,足以证明一部优秀影片传递的价值和力量。 李玎玎,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教师 少有的关注边缘女性成长、风格朴实的影片。 李丹婕,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师 面对转瞬即逝的新闻事件,文晏导演选择停下来,细细打量,一问再问。《嘉年华》无意展示“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将这一事件作为社会的症候,进而分析社会体制、权力运作、两性关系乃至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的深层“病理”,并最终以娴熟的电影语言娓娓道来。通过这样的讲述,导演便不再只是旁观“他人的痛苦”,而是分析“痛苦”的根源,也带给观众反躬自省的契机。如此冷静的姿态与行动,在当今“嘉年华”的时代里,难能可贵。 孙百卉,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全国公映的前两日所爆发的公共事件、后一日“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国际日”导演在台北获奖,这种种机缘让《嘉年华》以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参与到当下中国这样一小段局部历史记忆的建构之中。《嘉年华》是女权主义者一直在等待的那种女性电影,通过对女性群像疏离式的描摹,深刻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种种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不平等因素。影片中的梦露像作为一个巨大的能指,象征着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全部意义,只是这意义在男性与女性看来是截然不同的。影片结尾小米的逃离提醒着每个人,女性的独立价值在这个时代仍然需要我们冲破束缚奋力去追求。 艾青,复旦大学影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师 今年难得的一部叙述当代中国的作者电影,文晏以平实克制的叙事、充满隐喻的画面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结构的现代性之嘉年华式转型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关切,以及对整体性的中国大众集体无意识的观照。 杨欣茹,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嘉年华》借着“应该”骇人听闻的女童性侵案件,引起表面波澜不惊,底下暗涛汹涌的情绪,以及对于女性在当下父权社会结构中的处境思考。片中的几个女性角色虽然在被害者与加害者角色之间不断切换,但最终她们都是父权体制下的受害者。 马立,福建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 导演没让《嘉年华》沦为催泪的消费品,冷静、克制的表达使影片充满了反思的后劲,正如小米与小文那两张让人难以解读出答案的脸,在善恶之外,在心碎与愤怒之外,我们应该思考的更多更多,而影片的旁观者视角,也始终提示着凝视银幕同样旁观的我们。 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文晏导演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勇气和力量。影片触碰了中国电影中绝少出现的题材,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但并没有简单的讲述一个女童被伤害的催泪故事,而是以群像和群体故事来揭示女性的现实境遇,更重要是表现出女性的觉醒和出走。最后一个镜头,穿着白裙的文淇撬开锁骑上电动车,与拉着被拆卸下来的梦露塑像的卡车在高速路上擦肩而过,配乐浓烈,这应该是本年度华语电影中最有力量的一个镜头。 徐雅宁,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 假如这部电影能够引起社会对女性儿童性侵案件的关注,那么它就值得受到社会的尊重。片中律师说“这类案子需要做!”这里我要说“这类影片需要支持!” 艾志杰,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电影用冷峻的视角展示了邪恶势力的绳之以法、忘却烦忧的游乐场以及最后那充满希望的“娜拉式”出走的长镜头,由此成为一种区隔于“网红脸”青春片的独特存在。 不宁唯是,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影片以节制疏离的口吻塑造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女性群像,揭示的性与权力的关系引人反思。梦露、耳环等意象,生发出丰富寓意。文本与现实的互文,强化了影片的疼痛感。正义以画外音的方式到来,是无奈又绝妙的讽喻。 火锅,文学博士、作家、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嘉年华》是一部女性电影,它保有女性立场、女性视角,讲述的也是女性叙事最感兴趣的议题。在中国女性电影的历史上,它和八十年代黄蜀芹的《人、鬼、情》一样,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柴路得,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比较文学与电影博士 非常喜欢《八月》,但投给《嘉年华》,除了出于被非典型个人因素左右的观影情感,还因后者实为今年得以在影院体验的院线华语最佳。调度的贫瘠、运镜层次不足、梦露像或游乐场滑道的直白功能化奇景,甚至社会性情境的缺失,青春片类型格局的受限,“少女不像少女”等可能被疑思被诟病,却都难掩一部处女作真诚的锐气。换角度来看,这些“瑕疵”也许恰好造成人际疏离、沟通空间逼仄,观众近身见证交流无果的必要,而当性暴力无声辗过时,女孩们与女人本无界限。她们的命运总是交错而同归:性是权力的嘉年华。 谢寒,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士生 克制的表达并没有很戳痛点,光明(小文得到了正义)和勇敢(小米出逃)的结局更抚平了创伤。但这些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有题材之勇和追问之思。 韩雪,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长安大学教师 超级精准的女性视角,不止话题性,更是整个社会背后的性别权力结构,导演手法极度冷静克制,我觉得很难得。其实我本人口味是偏商业的,但真的喜欢的商业片,没有零瑕疵的,嗯...... 易莲媛,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广州大学教师 着眼于普遍的性别困境而不是戏剧化的强奸情节,因为给受害者带来最大伤害的,并不是强奸行为本身,而是围绕着强奸和女性“应该”如何的一整套观念或者意识形态。当然电影选择这种表现方式,不排除现实考虑的因素,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束缚,让电影可以向更深处展开。 袁海燕,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师 一个性侵的故事,一个暗色的社会情境,其实是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原本属于游乐场的年龄,却被扔进了成人的嘉年华。影片无法对命运与现实提供出路,但却冒险给出了一个让人不安的结局。这勇气让人惊喜! 玛丽莲崔,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视觉造型简洁有力,但对于“他者”的描绘层次丰富,电影中关于“女性气质”之取舍的犹疑和矛盾态度引人思考:镜头里刻意强调的臀与腿,被窥看同时也在攀登和奔逃。 穆俊,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尽管谈不上“我们拍出了《熔炉》”,但影片依然是我年度可选的国产佳片。如果推荐理由是四星的话:第一星给文晏触碰现实题材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姿态;第二星给小演员文淇和周美君,零零后“演员的诞生”可以让一大波前辈死在沙滩上;第三星来自于整个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克制,这与线下的“红黄蓝”及各种虐童事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和非理性讨论形成鲜明对比,但二者的结局又出现了某种惊人的耦合,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现实,也反思媒介时代的“事实”和“真相”;第四星给影片中充满象征主义的意象符号,梦露雕像等各种细节酝酿出丰厚的寓意,但吊诡的是,重重的符号反而冲淡了影片的力量。 张韵,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 冷静克制的分寸感通过达内兄弟的御用摄影被文晏拿捏地恰如其分,看上去是女性主义的,实则是一部讲述性别权力结构的影片,“荡妇羞辱”(slut shaming)与欺压链条直指残酷的现实,也印证了“结果正义胜于程序正义,本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 秦凤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鲁东大学教师 《嘉年华》没有期望的那么好,对人的描写还是比较表面,不够深入,但就题材开掘和现实意义来说,该片值得一看。 —————————————————————————————————————— 第三届“博士的选择”大赏最终结果 冠军:《嘉年华》(23票) 亚军:《芳华》(15票) 季军:《一念无明》(12票) 其它影片票数分布依次为 《八月》(11票) 《不是问题的问题》(11票) 《冈仁波齐》(10票) 《妖猫传》(6票) 《相爱相亲》(6票) 《暴雪将至》(6票) 《大护法》(5票) 《战狼2》(5票) 《明月几时有》(5票) 《我的诗篇》(3票) 《追龙》(2票) 《健忘村》(2票) 《喜欢你》(2票) 《村戏》(2票) 《皮绳上的魂》(2票) 《二十二》(2票)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2票) 《绣春刀2修罗战场》(1票) 《捍卫者》(1票) 《指甲刀人魔》(1票) 《建军大业》(1票) 《绝世高手》(1票) 《29+1》(1票) 《我是马布里》(1票) 《老兽》(1票) 致谢词 一群博士的寒杯素盏 借一句谚语:好人设宴,好人不请自来。 这不是鼎盛王朝的极乐之宴,而是一群博士的寒杯素盏,2017年尾的见字如面,时间没有把他们变成一座座孤岛,也没有把他们变成一块块相似的模件。 140张来自影视人文博士的年度选票,是一次年度电影人类学调查,也是试图将国产影片拖回正轨的最后哪怕徒劳的努力。 无须抵命抗争,无须方励式的跪拜,怀着对电影的美和力量的认识,只需要写在笔头,在短短的100字里,做回自己的主人。 看清数字经济的虚妄,识穿迷雾叙述的邪术,才不会在国产电影的大幻境迷失方向,才能在泥沙俱下的河床积层,挖出那些闪亮的贝壳。 白乐天按照学历来说,应该是唐朝的博士,他曾经迷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千古名句。然而,盛装不过是修辞,名流不过是矫饰,极乐之宴不过是道德败坏的深渊;所谓极乐之乐,所谓无上秘法,都不值一提。 而白乐天的另一首诗,更适合我们此次“博士选择”的清谈场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统筹:黄豆豆、灰狼 卷首:黄豆豆 答谢词:灰狼 校对:瓜子酱、魏梾、卡卡 编辑整理:落山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