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次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毕银丽教授长期从事西部矿山地质环境、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此次承担“煤炭井工开采生态环境修复机理与方法”课题,针对不同生态分区井工开采对土地环境的损伤特征,以水为主线,研究高强度井工开采活动对矿区土地环境损伤机理,揭示受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规律;筛选培养优势土著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揭示不同生态分区开采全周期受损生态自修复机制;明晰植物-微生物联合对伤根修复、土壤改良、水-土-生协同作用,系统揭示微生物修复后矿区土壤水分和养分调控策略与固碳增汇机理,构建人工与自然协同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为西部干旱半干旱井工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研究成果能够为总项目和其他课题提供科学数据与支撑。
单鹏飞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综放开采理论与矿山动力灾害防控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煤炭开采诱致土岩结构及裂隙动态发育规律”课题骨干成员,担任“高强度开采上覆岩层损伤和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任务负责人,将重点研究厚煤层开采全周期覆岩移动、变形、破断特征,分析上覆岩层采动损伤传递效应及其主控因素,为揭示煤炭开采诱致土岩结构及裂隙动态发育规律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旨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该项目的获批是我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工作会议部署重要体现。学校充分发挥在西部地区能源矿业、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优势学科特色,切实把科研做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的生态工作一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了2024年科研工作开门红。
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校内外科技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围绕国家、行业重大战略科技需求凝练科学问题,科学谋划,有组织的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升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学术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能力。
负责人介绍:
毕银丽,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副主任,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西部矿山地质环境、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累计在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建立起不同模式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此次重大项目的获批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国西部煤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和重大价值。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孙越崎能源大奖等荣誉称号。《煤炭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12项。拥有专利产权40余项,软件著作权7项,微生物复垦团体标准6项,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