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华|全球经济变局下两岸供应链重构走向探讨
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台湾经济与社会。北京,100008。
内容摘要
在国际地缘政治紧张、中美贸易摩擦、两岸关系严峻复杂等重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传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方式正面临新挑战,两岸供应链加快调整和局部重构,进而对两岸贸易与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大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等,也为两岸经贸关系转型升级提供重大机遇,两岸经济难以脱钩。对此,应善于因势利导、化危为机,通过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快促进两岸供应链合作转型升级,推动两岸经贸关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 两岸经贸 供应链重构 方向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052(2023)05-0143-1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刻影响世界经济,俄乌冲突后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增加地缘经济分裂风险,中美战略博弈、两岸关系严峻复杂叠加新冠疫情,正促使国际及两岸供应链加快重构。同时,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和大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为两岸经贸关系转型升级、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全球经济变局及两岸关系走势,正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性转变期,如何应对两岸供应链重构、因势利导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当前及今后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环境的剧变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发展和两岸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并成为亚太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正在剧变,传统的两岸经贸发展格局受到空前挑战与冲击。
(一)国际环境:地缘经济分裂风险与供应链重构
当前,地缘政治紧张与冲突正对全球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重大政经影响仍在持续,引发国际供应链紊乱和全球性通货膨胀,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2023年 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从 2022年的 3.4%下降至2023年的 2.8%,2024年回升至3.0%,其中发达经济体由2.7%降至1.3%。中国经济增长
2023年将回升至5.2%,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则面临保 2%的挑战。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各国和地区更重视经济安全,纷纷加强供应链韧性和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产业链、价值链合作,导致全球贸易、技术标准和经济安全方面的竞争和紧张关系持续加剧,损害了经济增长和各国对现行全球经济体系的信任。IMF分析指出,如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各国和地区沿着地缘政治断层线进一步疏远,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地缘政治上结盟的国家集团内。一个割裂的世界可能会更加贫困,全球长期产出损失占 GDP的比例将接近 2%。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但近年来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与冲突,其全球供应链布局由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由过去的零库存策略转向增加库存、分散生产基地、调整供应链全球布局。如苹果公司开始加快分散制造产地,2021年苹果公司在中国产量约占 95%,但承担约八成 iPhone手机代工业务的鸿海在印度设厂,并增加了最新机型 iPhone14,估计到 2025年在印度的生产有可能占到 iPhone总产量的 25%;越南、墨西哥、巴西也有可能生产 iPhone。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的改变,使过去依托比较优势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与紧密供应链体系加快重构,对台商投资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地区有关对营业收入规模千亿新台币以上企业 CEO的调查显示,2023年企业家最担心的变数是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其次则是经济动荡;2023年多数企业海外首选投资地点为越南,其次为新加坡与泰国,再次为美国、墨西哥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产业革命进程加快,也在驱动国际供应链区域化、当地化、短链化。亚太地区已经形成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将促使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供应链合作更为密切。特别是 RCEP采取的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将各成员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其他成员进口的中间产品视为本地产品,使成员国间出口产品更容易享受关税优惠,有利于企业开展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布局,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供应链区域内深度融合。新一代技术革命也加快国际供应链重组,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的生产本地化,在一定程度正在改变要素成本在跨国公司生产区位选择中的角色,国际生产体系中出现更多较短的价值链和更为集中的地域分布。传统上,制造企业对外投资和产能转移中,要将复杂的制造过程快速复制到海外并不容易。随着新技术革命发展,在全球供应链从长链走向短链之际,许多高科技制造企业在产能转移和供应链重组过程中,纷纷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和推进国际供应链数字化,实现全球工厂生产线同步调校,降低了产业转移成本,促进了国际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供应链重组速度。
(二)中美战略博弈:深层影响两岸经贸传统发展格局
两岸经贸关系恢复和发展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两岸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两岸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中一定程度上扮演主导角色,形成“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供应链格局。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尤其是美国加强构建供应链韧性体系和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正在持续冲击和局部解构两岸传统供应链格局。
中美贸易摩擦直接冲击两岸传统产业供应链。自 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先后对中国 5000多亿美元征收10%~ 25%的关税,涉及大陆台商对美国出口的部分产品。台湾地区接获美跨国公司订单、在大陆生产并出口美国的部分约占 1/4强,机电及信息电子产业超过 30%(表 1)。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使部分大陆台商的生产与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估算 2019年直接造成台湾地区对大陆加工贸易出口减少 50多亿美元。按照台湾方面统计,2019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和香港出口负增长 4.2%,高于总出口负增长的 1.5%,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是重要原因。美国对华高科技产业竞争与遏制对两岸产业合作的冲击持续增强。美国不断抛出“实体清单”制裁中国大陆企业和机构,到 2022年底已超过 1000家。2022年 8月,美国出台《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不允许在美投资并获政府补贴的半导体企业在华投资先进制程芯片;同年 10月,出台一系列集成电路出口管制新规,从技术、产品、设备、服务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限制,以阻断中国研发和生产先进半导体芯片的能力。2023年,美国又联合日本、荷兰对先进半导体设备与重要原材料出口中国采取限制措施。华为原为台积电第二大客户,2019年对台积电营业收入贡献为 14%左右,但受到美国制裁,台积电被迫对其“断供”。台积电 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来自北美、中国大陆、亚太地区、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和日本的收入分别占其总净收入的 69%、12%、7%、6%和 6%,来自大陆的营收比重明显下降。
表 1近年“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统计处,根据 2019年、2020年《外贸订单海外生产实况调查》整理。
美国与台湾地区加快推进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构建多元化机制平台。近年来,双方已恢复停摆多年的“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商谈,并建立起“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EPPD)、“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TIC)等新的合作机制。2022年 6月,双方又宣布启动“台美 21世纪贸易倡议”谈判进程,该倡议的内容涵盖贸易便利化、法规制订、农业、反贪污、协助中小企业贸易、数字贸易、劳工、环境与气候行动、标准、公营事业、非市场政策与做法等多个领域。该倡议与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内容较为接近,实际上欲发挥“IPEF+1(台湾地区) ”的效果。因此,双方高度重视并加紧推动“21世纪贸易倡议”协商谈判,2023年
5月宣布已就贸易便利化、法制作业、服务业规章、反贪污及中小企业等 5项议题达成先期协议,成为 1979年以来双方首个综合性贸易协议。
美国与台湾地区发起“21世纪贸易倡议”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共同经贸规则,形同筑起排斥中国大陆供应链的“制度围墙”。该倡议以美国的利益与规则为主导,要求台湾地区在经贸规则上全面向美国看齐对接。台湾当局出于与美国强化实质关系、赢取施政政绩等政治考虑,迫切希望与美达成贸易协议,更容易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因此美国也有意先与台湾当局达成协议,为 IPEF谈判提供样板,作为“拜登政府贸易政策做法的基础支柱”。由于该倡议不涉及关税减让与市场准入,台湾当局期望与美国签订类似自由贸易协议(FTA)的目的难以实现,对台湾地区实质经济利益有限,更可能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台湾当局还期待通过达成协议,加快将台湾地区优势产业融入美国正构建的供应链韧性体系并扮演关键角色,推动台湾地区经济“脱中入美”,深化其经济利益链接而获取政治安全上的保护。但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日益严峻复杂的台海局势,使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来越担心在先进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对台湾地区高度依赖的风险,因此“21世纪贸易倡议”并未明确纳入供应链韧性相关内容,美国更希望将台湾地区的优势产业吸引到本土或分散到其他盟友伙伴国家和地区,其“友岸外包”策略并未将台湾地区纳入。2023年 5月,“印太经济框架”14个伙伴国基本完成加强供应链韧性和衔接协议的谈判,对台湾岛内相关产业将产生一定的投资转移效果,加大了台湾地区优势产业对外分散投资的“去台化”动机。2020年,美国在台协会(AIT)与台湾“外贸协会”即提出重组“美台韧性供应链 2.0计划”,鼓励对方在离本地或理念相近经济体位置进行供应链布局,双方将优先合作、强化在印度、东盟以及中东欧等地的供应链韧性,以“巩固台湾当局的‘新南向政策’和美国的印太战略”。
(三)两岸关系:民进党当局谋求经济“脱中入美”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加大介入和干预台湾地区问题,民进党当局出于“倚美谋独抗中”路线,经济上全面迎合美国对华竞争策略,加快推动经济“脱中入美”。
民进党重新执政后,即意图调整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与路径,推动“经济发展新模式”以降低对大陆依赖。在产业发展上先后提出“5+2”创新产业(即智慧机械、亚洲·硅谷、绿能科技、生医产业、防务产业+新农业及循环经济)和“六大战略核心产业”(即信息及数字、资安卓越、台湾精准健康、绿电及再生能源、防务及战略、民生及战备),相关产业与大陆关联相对较低,技术和市场上更重视融入美西方体系。在对外经济关系上重点推进“新南向政策”,将其作为台湾地区新兴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腹地;谋求与美、日、欧签订贸易协议和加入 CPTPP,“打造更安全、具有韧性的民主供应链”。
为加快经济上“脱中入美”,台湾当局积极配合美国遏制大陆高科技产业,加大阻挠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大陆企业入岛投资认定门槛,扩大限制两岸企业技术合作范围,阻止两岸科技企业股权转移,更严格限制两岸人才交流。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台湾当局借机提出吸引资金回流的“台商回台投资方案”“根留台湾企业加速投资方案”“中小企业加速投资方案”等“三大法案”,截至 2023年 6月 2日,“三大法案”共吸引 1365家企业,计划投资金额为 20770亿元新台币。
二、两岸供应链重构态势与走向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外环境剧变,正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台商传统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生产经营方式面临空前压力,两岸供应链进入调整和重构。
1.美台加快重建直接供应链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尤其是美国加力遏制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迫使台商在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部分产品分散投资布局,尤其部分涉及敏感领域的产品返回岛内生产直接出口美国,拉动了美台贸易投资增长,双方直接供应链加快重建,部分敏感产品将逐步从两岸供应链中剥离。
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因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美国加强供应链韧性和遏制中国大陆高科技产业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芯片国际竞争力的迅速增强,美国对台湾芯片的需求持续增强。2018—2022年,台湾地区接获的、以芯片为主的电子产品外贸订单中,来自美国的贸易额由
408.9亿美元快速增加至 747.4亿美元,所占比重由
30.8%上升至 33.4%,并在 2022年超过中国大陆成为最大订单来源。美国所需的 7纳米以上先进制程芯片,90%左右依赖台积电代工生产,美国日益担心高度依赖台积电的安全风险,施压要求台积电赴美投资设厂。2020年 5月,台积电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 120亿美元设立 5纳米制程芯片制造厂,后又宣布在美投资规模由 120亿美元提升至 400亿美元,制程技术由 5纳米提升至 3纳米。按照美国“芯片法案”及其附加条件,台积电若接受美国政府资金补贴,将不能再赴大陆投资先进制程芯片。随着台积电赴美设厂,台湾岛内相关企业开始跟进,台湾地区重要半导体硅片制造商环球晶圆已宣布在美投资 50亿美元设立 12英寸半导体硅片厂,计划于 2025年量产,成为 20多年来美国本土建造的首座半导体硅片厂。台湾地区最大芯片封测企业日月光也宣布将在欧美投资先进封测厂,就近提供客户在当地生产的先进制程芯片封测服务。
美台正加强构建部分敏感领域产品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领域的直接供应链。当前美跨国公司在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的供应链,主要依托台湾接单并生产芯片等关键电子零组件、在大陆生产后销往全球,典型如苹果公司在台积电等代工生产先进制程芯片后,再出口至大陆由鸿海等台资企业代工生产手机等产品后全球销售。按照台湾地区海关统计,虽然美商为台湾地区芯片订单的最大来源,但 2022年台湾地区集成电路对美国直接出口金额仅为 32.3亿美元,占台湾地区集成电路总出口的比重仅 1.8%;同年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金额则高达 1067.6亿美元,占比高达 58.0%,多数为大陆的台外商加工生产使用。因此,两岸供应链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性转移,但美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将部分涉及敏感领域的产品分散布局,逐步从两岸供应链中剥离。在美商要求下,台商已将部分服务器、路由器等信息通信产品返台生产并直接出口美国。台湾地区网通设备产值 2018年为 1225亿元新台币,2019年因部分台商返台生产,产值迅速上升至 1500亿元新台币以上,2021年升至
1760亿元新台币,创历史新高。同时,台湾信息通信与视听产品对美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由2018年的 109亿美元迅速增加至 2021年的
287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美出口的比重由 23.9%上升至
37.2%,成为拉动台湾地区对美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台湾地区对美出口贸易额自 2017年后连续保持正增长,由 2017年的 367.7亿美元快速增加至 2022年的 750.6亿美元,增长近
1倍;同期,占台湾地区出口的比重相应由11.7%快速上升至
15.7%。从未来态势看,美国政府将人工智能等作为对华竞争的关键领域,也将加强在该领域的对华遏制,这将持续影响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布局。为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台积电正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其中高性能计算芯片(HPC) 2022年第四季度产能的比重已达 44%,首次超过传统智能手机芯片的 38%。尤其是随着以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岛内各电子重要厂商也加强在人工智能服务器等产品的布局并力图切入美国供应链,美台在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的供应链合作将更为密切,而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将面临日益增强的外部干扰。
2.跨国公司着眼于地缘政治风险分散两岸投资布局
在地缘政治因素与中美战略博弈影响下,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策略由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调整,部分台商出于客户要求及规避地缘风险考虑,也开始对海外投资及供应链进行分散布局,正对传统的两岸投资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台湾地区半导体等核心高科技产业除被迫赴美投资设厂外,还在日、欧、印等国(经济体)要求下加大分散产能的节奏。台积电已应日本要求在日本熊本投资 86亿美元设立 22/28纳米制程工厂,并规划在日本投资 7纳米先进制程的第二个工厂。近期,台积电又规划在德国投资芯片制造厂,主要用于生产车用芯片。着眼于地缘政治风险,台积电规划在未来 5年或更长时间内,28纳米及以下制程的海外产能达到 20%或以上。印度也加强吸引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投资并取得进展。2022年 9月,台湾鸿海集团与印度 Vedanta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投资近 200亿美元兴建 28纳米芯片制造厂,该计划可能得到印度政府优先批准与奖励。台湾地区芯片代工厂力积电也将应印度政府要求签署合作协议,协助在印度建立半导体制造厂。
目前,部分台资企业着眼于地缘政治因素调整投资布局,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将被迫转移产能。台商在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部分产品,在被美加征高关税后,将产品加工组装阶段移向岛内或第三地,符合美国原产地要求后继续出口美国。二是部分跨国公司要求台商代工企业以“大陆+1”的方式分散产品以规避风险。除苹果公司进行产能分散布局外,近期美国的戴尔和惠普也加强了供应链多元化策略。戴尔已要求供应链与代工厂在 2025年前将半数产能移出大陆,其两大代工台企仁宝和纬创正加大越南等地建厂计划,其中纬创在台湾地区和越南的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合计到 2025年将达到 40%。戴尔还要求代工厂商在 2024年前停止使用大陆制造的芯片,改由中国大陆以外的工厂生产,并要求供货商大幅减少使用在中国大陆生产的其他零组件,这将进一步冲击两岸电子零组件供应链。三是部分台商着眼于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及中美战略博弈的考虑,亦开始主动分散投资布局,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其正加强在海外第三地布局。如当前以 PC为主的信息电子产业步入成熟期后,岛内主要电子厂商加快利用其信息电子产业的制造优势向电动汽车等领域转型,已有约 60家上市公司和数百家非上市公司加快布局相关上中下游产业,并正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部分台商将电动车等领域视为分散投资布局和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新机会,将主要市场目标和生产地点集中于美国和东盟等相关国家。目前,台湾岛内已有约 30家上市公司向特斯拉供应零部件,鸿海集团正抓紧研发电动车整车并推动整车代工设计,其投资与市场布局偏重于北美、东盟及岛内。
表 2 2022年台湾地区重要电子企业组装产能海外布局状况
资料来源:MoneyDJ理财网
.2022/03/29,https://www.moneydj.com/focus/供应链大迁徏-637841643714204146。
大陆中上游零组件台商的投资布局动向值得关注。主要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中上游电子零组件等产业,在大陆布局较早、产业生态与供应链完整,搬迁成本较大,在中美贸易摩擦开始时以观望为主,向海外分散投资布局的动机并不强。但随着部分台商中下游加工组装产能加快全球布局,一些在大陆投资的中上游零组件台商出现追随迹象。传统上台商电子零组件产业主要在大陆投资布局,对大陆投资远超过对海外地区投资,到 2021年累计对大陆和海外投资总额分别为 379.6亿美元、237.5亿美元。但 2019年后该产业对海外投资开始超过对大陆投资(图 1)。在服务器生产应美跨国公司要求返台或赴第三地布局后,相关中上游零组件如机壳、主板等也开始追随投资布局,如英业达、纬创集团(含纬创、纬颖)及鸿海 2022年约有 50%~70%服务器主板产能在大陆,2023年将扩展墨西哥、东南亚产能,预计 2023年在大陆以外地区产能布局将逐步接近50%。其他电子零组件如被动元件、散热器、电源、印刷电路板、连接元件等也开始赴大陆以外地区投资布局。如台湾最大印刷线路板企业臻鼎科技集团过去生产基地主要设在大陆,但近年为配合客户要求开始在海外建厂,2020年先在印度投资建立模块厂并于 2021年投产,在台湾岛内并购相关企业和新建高雄工厂,加快分散生产布局;其他岛内电子零组件上市公司也纷纷扩大在海外或返台投资设厂。部分大陆台商中上游零组件企业在海外扩大产能,总体看尚难取代其大陆生产的主流地位,但若逐渐形成产能分散布局趋势,将与上游加工组装产能一起形成产业生态的转移重组,其对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应予重视。
图 1 2012—2022年台湾地区电子零组件对外投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投审会”。
3.传统的两岸贸易投资方式面临嬗变
当前内外政经环境的剧变,对传统上“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两岸投资、贸易发展方式产生历史性冲击。以内销大陆市场为主的大陆台商经营稳健,而在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台商则加快向海外分散布局;同时,大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引领的新经济发展,使大陆市场对两岸贸易的拉动明显增强。
从台商对外投资布局看,在大陆存量投资经营稳健,增量投资加快海外布局。按照台湾方面统计,到2022年底,其核准赴大陆投资项目累计 45195项,投资金额共 2033.23亿美元,累计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台商上市、上柜公司是赴大陆投资的主力,截至 2022年底,共计有 1210家赴大陆投资,占整体上市、上柜公司的71.94%;累计投资新台币 27032亿元,2022年在大陆投资收益为新台币4541亿元,虽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仍为历史上第二高点。同时,近年来台商加大对海外地区投资布局以分散风险,对大陆投资增量相对减缓,占每年对外投资的比重由过去的 70%左右下降至 30%多。
两岸贸易与投资的关联度开始呈现与过去不同的走势。长期以来,两岸投资与贸易高度关联,台商赴大陆投资拉动两岸贸易增长成为传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但近年来在台商对大陆增量投资出现调整态势下,两岸贸易却呈现快速增长走势,尤其是 2020年和 2021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含香港)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 43.9%和 42.3%的历史高点。其主要原因:一是大陆市场尤其是新经济的发展对台湾地区出口的拉动增强,尤其是 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的快速发展,对台湾地区的芯片需求高速增长;二是2020年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催生了远程经济,对台湾地区信息电子产品需求猛增,因其代工生产主要集中在大陆,所以也拉动了芯片等上游电子零组件对大陆的出口。据中国海关统计,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芯片由2019年的 992.97亿美元猛增至
2022年的 1590.08亿美元,占自台湾地区进口的比重由
57.39%快速提升至 2022年的 66.78%,成为拉动两岸贸易快速增长的绝对主力产品。
同时也要看到,跨国公司分散海外生产布局和全球供应链重组正向两岸贸易传导。两岸贸易中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方式趋于减弱,台湾外贸订单在大陆生产比重在 2016年曾达到 49.8%的历史高点,到 2021年已降至 42.4%。两岸贸易产品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产业,该行业周期性波动对两岸贸易影响增大,尤其 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疫情减退及其产生远程经济需求下降,加上世界经济下行尤其是发达经济消费减弱,使全球消费性信息电子产业出现周期性下行,对两岸贸易产生较大冲击。2022年台湾来自大陆的外贸订单额下降 17.0%,其中信息通信产品订单下降 19.0%、电子产品订单下降 11.8%。按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从台湾地区进口额 2380.92亿美元,下降 4.6%;对台出口额 815.87亿美元,增长 4.2%。从中长期观察,两岸供应链中面向美国等市场的加工出口贸易将持续减弱,来自大陆内需市场特别是由新经济发展带动的一般贸易,将成为两岸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
4.两岸供应链向第三地扩展
台商调整对外投资布局对两岸贸易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台商将部分中下游加工组装阶段向外转移,客观上拉动台湾地区对相关地区进出口贸易,对两岸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方式产生转移效果;另一方面,大陆产业体系与生态完整,台商短期内难以实现岛外供应链体系与产业生态的再造,其中上游零组件与材料设备仍主要从大陆进口,客观上推动了两岸供应链向第三地扩展,由过去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逐步转向“台湾接单、两岸生产中上游产品、第三地组装并出口欧美”的新方式。
台商向海外分散产业链,正使台商外贸订单海外生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2016—2021年,台湾地区信息电子在大陆生产的比重由 91.3%下降至 76.9%,同期在岛内生产的比重由 6.6%上升至 9.7%,东盟的比重由接近零升至 2.6%,美洲地区的比重由 1.4%上升至 5.1%,欧洲地区的比重由 0.3%上升至 3.3%,显示了台湾地区外贸订单岛外生产布局的方向,由此,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也发生相对应变化,除对美国出口比重持续提升外,对东盟出口也重启升势。东盟是台湾地区第二大出口市场,2010年前后由于大陆生产成本上升、台湾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向东盟转移,拉动了台湾对东盟出口较快增长,对东盟出口的比重由 2010年15.2%快速上升至
2013—2017年的 18%~19%;随后传统产业的台商向东盟转移趋缓, 2020年台商对东盟出口的比重下降至 15.4%;2021年后,随着台湾地区信息电子产业加快在东盟投资布局,拉动其对东盟出口的回升,2021年和 2022年,其对东盟出口的增长率分别高达 32%和 14.5%,2022年占总出口的比重回升至16.8%。从对东盟出口主要产品看,2019年来自东盟的电子产品订单额为 105.1亿美元,占比为 8.2%;2022年上升至 282.3亿美元,比重提升至 12.6%。随着台商信息电子产业加大在东盟的布局,其拉动双方贸易的效应将持续增强。
台商在两岸及第三地进行的产业链重构,正推动两岸供应链双向调整并向第三地延伸。从两岸贸易看,据中国海关统计,近年来台湾自大陆进口额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其中电机、电器设备及零件等(HS85)主力产品快速增加,由 2018年的 192.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 2022年的 366.9亿美元,比重由 39.5%上升至 45.0%。从贸易方式看,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机电产品(HS85)中一般贸易比重仅占 30%左右,说明其从大陆进口的机电产品及零件主要是在岛内生产再出口海外。相应地,台商及大陆企业在东盟投资布局也同步拉动大陆对该地区出口的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达 9753.4亿美元,增长 11.2%;其中对东盟出口5672.9亿美元,增长 17.7%;自东盟进口 4080.5亿美元,增长 3.3%。越南是台商分散海外布局的重点国家,2022年中越贸易额 15697.9亿元人民币,增长 5.6%;其中对越出口 9812亿元人民币,增长 10.3%;自越进口5885.9亿元人民币,下降 1.4%。电机、电器设备及零件等(HS85)为其对越出口的主要产品,2022年出口金额达 3303.3亿元人民币,较 2018年的 1538.3亿元人民币增长一倍多,占对越出口的比重由 27.8%上升至33.7%。2022年中国大陆对越出口的
HS85类产品中,一般贸易出口额 1232.4亿元人民币,只占
37.3%,显示多数产品出口到越南,经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第三地。
三、未来走向研判及其建议
在国际地缘政治紧张、中美战略博弈及两岸关系严峻复杂等重大因素叠加影响下,传统两岸供应链合作格局正步入历史性重构阶段,并将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部分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台商敏感性产业将持续分散投资和多元化布局,冲击“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两岸传统供应链格局,并对两岸贸易投资产生一定的转移效应;另一方面,大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新经济快速发展,正成为拉动两岸贸易投资增长的新动能,将加快两岸贸易与投资方式的转换,促使两岸经贸关系向以大陆市场与产业为主导的新格局转换,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新契机。
两岸经贸关系难以“脱钩断链”。今后一段时期两岸供应链重构将延续,甚至在涉及地缘政治和安全领域的敏感产业领域可能出现局部解构,将对两岸传统投资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但大陆具有庞大内需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生态,岛外其他地区难以替代,两岸经贸关系难以“脱钩”:其一,大陆仍是台商对外投资主要地区。目前台商累计在大陆投资规模仍超过对岛外其他地区的投资,尤其是台商在大陆的制造业投资占整体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存量投资经营总体稳健,是支撑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二,大陆吸引外资持续增长,有利于拉动两岸贸易投资。2022年大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 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 8%;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28.3%。台湾地区芯片对大陆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2/3,其中多数为在大陆的台商外资企业所采购。外资加大在华布局,将持续拉动为其代工生产的台商及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其三,操弄两岸“脱钩断链”严重伤害台湾经济与产业发展,不可持续。台湾地区优势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长期以代工生产为主,高度依赖国际产业分工,其竞争优势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利于台湾产业发展依赖的代工生产模式。尤其在外部势力干预和民进党“倚美谋独抗中”路线加剧台海紧张局势下,各重要国家和地区对芯片等产品过度依赖台湾地区的疑虑加深,势将减弱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等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地位与角色。其四,美与台湾地区合作增强供应链韧性各有盘算,台湾产业发展方向面临选择困局。民进党当局力图将台积电的核心产业留在岛内,并扮演美加强供应链韧性的海外关键环节,增强美西方对其安全庇护的经济动机。但美国一方面出于降低芯片等对其高度依赖风险的考虑,另一方面又基于中产阶级的对外贸易政策,迫压台积电等台商赴美投资以增强关键供应链本土生产,且其所推动的“友岸外包”也未纳入台湾地区。未来若台海紧张局势持续,美西方推动关键供应链“去台化”的动作势将加大,台湾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困境将加剧。
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充分把握大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两岸供应链合作转型升级,应成为未来两岸应对国际供应链重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一,加力稳固大陆台资存量,增强两岸供应链韧性。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庞大,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力量。当前部分台商在外部环境压力下虽然呈现分散布局态势,但大陆台商存量投资尚经营稳健,未出现规模性外移,在大陆的台企关厂外移比例较低。应充分把握大陆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机遇,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扩大台商市场准入、降低市场障碍,以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台商扩大投资规模效应、建立自有品牌和通路,以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台商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转变其“逐水草而居”特性,扎根大陆市场。其二,增强创新驱动,扩大台商投资增量。新一代产业技术革命正为两岸供应链合作注入新动能,但受到中美战略博弈、两岸关系严峻复杂等外部政治因素干扰,两岸创新驱动的基础尚不牢固,台商高科技产业投资布局大陆的质与量均有待提升。两岸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主要领域中高度互补,应加强鼓励台商融入大陆新经济发展尤其是补短板、补弱项产业领域,更深嵌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以创新驱动提升两岸供应链合作质量,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其三,拓展两岸供应链合作的海外空间,共同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外部环境剧变下的两岸供应链局部重构,对两岸传统供应链格局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客观上拓展了两岸供应链合作的外部空间。部分台商推动“大陆+1”产能分散布局,客观上促成了两岸供应链在两岸和全球更多元的布局方式,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国际地缘政治紧张的挑战。RCEP实施和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两岸供应链合作向全球拓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与平台,特别是 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有利于两岸产业在区域内合作布局。两岸企业应把握大陆高质量对外开放机遇,推动在两岸及全球产业分工合理布局,积极构建以大陆市场和产业体系为依托、向 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区域延伸的新产业合作格局。
(责任编辑 林珊)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亚太经济》
2023年第 5 期
微信号: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杂志社(ytjjzzs)
版权: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杂志社编辑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