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3年金融、保险、银行行业报告汇总PDF合集分享(附原数据表)

自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可持续金融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发展趋势在多年来得到可持续金融战略咨询团队的支持和推动。同时,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推动了新客户的增长,而中国的碳金融创新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报告合集将探讨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的洞察,展望人工智能银行、保险行业数字化洞察、保险合伙人白皮书及优增深度洞察以及再制造发展下中国车险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本白皮书报告合集聚焦中国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从数字金融调查、碳金融创新发展、人工智能银行、保险行业数字化洞察、保险合伙人白皮书及优增深度洞察、新能源车险到再制造发展下中国车险行业的机遇与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洞察将有助于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阅读原文,获取专题报告合集全文,解锁文末390份金融、保险、银行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可持续金融战略咨询团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关服务。

中国可持续融资市场规模方面,目前国内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绿色贷款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增速较上年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全年新增6.13万亿元。绿色贷款的存量规模在全球处于前列,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0.05%。

在绿色债券方面,根据中财大绿金院的数据,2022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新增发行规模约为9838.99亿元,发行数量为568只。其中,境内绿色债券的新增发行规模为8746.58亿元,发行数量为521只;中资机构境外绿色债券的新增发行规模约为1092.41亿元,发行数量为47只。截至2022年底,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约为3万亿元。

截至2022年末,国内缺乏完整的可持续融资市场规模统计。不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统计数据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并且整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了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8.5%。增速相比上年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了6.13万亿元。绿色贷款的存量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绿色贷款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了10.05%(较2021年提升了180个基点)。

与此同时,报告合集还指出,我国的可持续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具体体现在ESG投资方面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但影响力投资概念尚未普遍普及。为了推动可持续投资的发展,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并加强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一系列市场要素建设。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新客户的增长速度已达顶峰,用户运营成为推动存量增长的关键手段。调查数据显示,相比去年,网上银行用户比例有所下降,而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基本持平。

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渠道重合度上呈现出高度的互补性。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手机银行作为主要渠道,而其他渠道则作为辅助。2023年各渠道的重合度均有所降低,显示用户在选择渠道上呈现集中趋势。

在评价手机银行的优点时,操作流程简单便捷已被视为基本要求,且这一比例与去年相比有所降低。随着服务的轻量化和数字化升级,系统不断迭代更新,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高安全性也成为用户选择手机银行的重要因素。

超过60%的用户将手机银行视为便民服务办理中心,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平台。资产管理中心和优惠活动参与中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表明手机银行正在从单一的金融业务办理中心向更综合的生态转变。

总体而言,全国性银行在综合测评中获得86.0分,比区域性银行高出10.0分。在各类型银行内部差异的比较中,国有行的差距最小,表明个人手机银行的发展水平相对均衡。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类型银行的头尾差距较大,头部中小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其综合评测水平甚至超越了部分全国性银行。

从各项指标来看,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能普遍良好,但用户运营仍需加强。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更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需长期持续的努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于金融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其业务模式。

数字场景的构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商业银行可以打造出更加贴近用户实际生活的数字场景。这些场景可以涵盖各种金融业务,如支付、理财、贷款等,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金融服务。同时,数字场景的构建也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

内容体验也是与商业银行核心金融业务协同共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数字化时代,用户对于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升其内容体验。这包括提供更加专业、实用的金融知识和产品信息,以及打造更加人性化、交互式的服务体验。通过优化内容体验,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白皮书报告合集是全市场聚焦中国碳金融领域的洞察白皮书。白皮书报告合集中巧妙结合了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理论研究与前沿实践、监管导向与市场声音,全面探讨了在中国碳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脉络中,金融力量的角色与作用。

【专题】2023年金融、保险、银行行业报告汇总PDF合集分享(附原数据表)

本白皮书报告合集着眼于创新,在充分理解中国碳市场的特殊性与独特特征基础上,立足碳市场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提出了中国碳金融生态的全景视图,探索出了中国碳金融创新的六大核心模式,在各个模式中结合现状和市场实践,探讨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展望。

中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但同时,我们更需要展现创新精神,开辟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和“双碳”目标的特色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绿色、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中国碳金融创新模式在监管、市场和服务生态三个维度下,识别出六种创新模式,包括制度规划创新、交易机制创新、主体角色创新、交互场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网络创新。这些创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中国碳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和规范运作。

在监管维度下,制度规划和交易机制两类创新模式的应用对于促进市场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度规划创新提出创新的顶层设计规划方案,引导市场发展方向;交易机制创新推出创新的交易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交易活动。

在市场维度下,可开展的创新模式包括主体角色、交互场景和金融产品三类。主体角色创新使市场参与主体在碳金融中承担新的角色,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交互场景创新推动市场参与主体开发出创新的合作模式或服务场景,提高市场效率;金融产品创新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开发出创新的碳金融产品以解决客户痛点问题,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生态维度下,服务网络创新是主要创新模式。外部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创新的专业或技术服务,解决市场参与者遇到的发展专业需求,提升市场参与者的碳资产管理能力。

根据对六大创新维度的综合研判,我国碳金融发展在服务网络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在交易机制创新和主体角色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创新模式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

在2016年, AlphaGo机器人打败了18届世界棋王李世石,成为了世界棋坛上最伟大的人物。围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棋类,它要求有很强的直觉,想像力和策略性的思考,而这一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人类的天赋。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给很多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有了 Al技术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为时装零售商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建议,甚至可以在癌症检查方面赶上资深医师。据估算,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银行业务中,每年可以产生一万亿美元的增值。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银行一直在使用最新的科技创新和对与顾客的交互方式进行重新定义。60年代,银行引入了自动柜员机,70年代引入了以信用卡为基础的付款模式。本世纪初,24/7、24小时不间断的网上银行开始流行,到了本世纪初,以手机为基础的“随时随地做生意”的模式开始流行起来。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 AI为主导的数字时代,随着数据的存储与处理费用的降低,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与连接的普遍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人工决策的效率和精度。它在所有行业中都具有不可比拟的潜在价值,比如AI技术,它可以为银行创造一年1万亿美元的增值价值(图表)。

近年来,"养老"、"三胎政策"、"医疗成本"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使得保险服务备受瞩目,并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自2020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不断提高,这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

随着中产阶层群体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成熟,消费者市场中对保险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仅仅是基本的保障,而现在则更加注重保险的质量、差异化和专业化。与此同时,购买保险的决策过程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是通过销售员面对面的推荐来购买保险,而现在则更加倾向于主动收集信息、主动消费、在线交互以及全链路体验评估的保险消费新方式。

在近几年,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了多项监管政策,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和优化传统保险业务流程,推动线上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保险企业、新兴互联网企业和保险中介平台纷纷抓住了"互联网+"的机遇,使得保险行业的互联网渠道布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保险行业正在经历线上化的转变,这也在推动其营销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保险企业也受到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的鼓舞,致力于让保险营销更加关注个体细分需求,更贴近消费交易场景,更符合投保体验。在转型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o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营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尽管互联网保险赛道备受瞩目,但行业的规范化趋势正在减少不合理的竞争。

2023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向高质量转型,众多保险公司将队伍转型视为寿险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以招募和培养专业、职业绩优人才为核心的策略,成为代理人队伍转型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合集不仅展示了绩优代理人的信心,还通过“销售之王”的视角,将研究对象拓展至包括保险在内的五个重点行业/群体。通过行业间比较,充分展示了保险行业绩优代理人在适应时代发展、建设高素质团队和提供高质量服务方面的优势。

尽管险企在绩优策略上达成共识,但发展仍面临挑战。本报告合集深入探讨了2022年发现的绩优代理人增员难的问题,分析了团队长现状及面临的困难,解码优秀团队长的成功秘诀,为绩优代理人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深度洞察。

随着“人海战术”的失效,提高代理人质量和效率成为市场主导策略。回顾寿险代理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次快速扩张后,面临一系列问题。经过监管、制度和市场的改革,寿险代理人队伍逐步走向规范化。2016-2019年的激增导致代理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销售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寿险代理人队伍的“清虚”和“提质”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大陆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随着代理人逐步清虚转型,绩优策略已成为行业共识。2020年后,由于监管趋严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人海战术”逐步失灵,保险代理人数量开始下降,并在之后的几年持续减少。在2015年,保险法修改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考试,改为登记制,导致代理人数量激增,2019年达到顶峰。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在经历快速发展后,出现了较多问题。随着《保险法》对个人寿险代理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个险代理人数量和产能增速开始放缓,寿险代理人进入稳定发展期。在代理人职业的引入和初期扩张阶段,随着代理制的引入和众多保险公司的成立,产寿分业经营,寿险代理人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报告合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当前行业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从专业角度分享了海外市场的前沿经验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的案例。报告合集总结指出,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的发展和完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能源汽车因其节能、环保、静音、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其专属车险的开发和发展完善将极大地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从车损险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赔付率整体高于传统燃油车。在家用车这一使用性质占比最高的车型中,新能源汽车的赔付率较传统燃油车高出约30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出险频率和案均赔款双高所致。在非营业货车中,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案均赔款略低于传统燃油车,但其出险率却是传统燃油车的两倍,最终导致赔付率差距达7%左右。在三者险方面,新能源汽车各使用性质的赔付率均高于传统燃油车,其中家用车、非营业客车和非营业货车的赔付率均超过100%。由于新能源汽车各使用性质的出险率均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在案均赔款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其赔付率与燃油车的差距较车损险更为显著。

“三电”系统频繁发生事故。在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据了41.9%。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消息,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事故包括短路、挤压、振动、碰撞等多种诱因,但从发生机制来看,主要是电压失控和热失控两种。根据中国银保信的数据,家用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的损毁率是燃油车发动机事故率的3倍。

智能系统带来了驾驶和乘坐的便捷,但同时也存在隐患。新能源汽车自带的智能化便利在给我们带来高科技享受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投诉中,以车机为主的影音系统故障排名第一,占比超过10%,包括黑屏、死机和摄像头反应不准确等问题,这些大大影响了行车安全,导致出险频率显著提高。

本报告合集探讨了汽车再制造产业与车险行业的合作前景,提出了一些关键建议,以促进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以下是一些关键建议,以促进再制造和保险发展的融合。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我们可以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建立一套相应的流程和体系,从而提升其运作效率。同时,通过研究国外的再制造实践,我国再制造企业可以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持续创新。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于再制造产品的了解还相对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向消费者普及再制造产品的优势和可行性。这有助于改变他们的观念,提高再制造产品的接受度,并进一步促使保险行业与再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在推动再制造和保险行业合作的过程中,普及再制造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可以为再制造与保险行业的有机融合创造条件。同时,企业也应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这样的措施不仅促进了再制造和保险行业的合作,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推动。

汽车再制造产业和保险行业的合作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推广再制造零部件的使用范围,在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同时,降低零部件维修赔付成本。以2021年机动车辆相关保险赔付金额为例,近四成的赔付金额与零部件有关。考虑到再制造零部件价格仅为OEM件的一半左右,并结合美国市场超过半数维修中使用再制造件的情况,预计再制造零部件的普及使用将为保险公司带来上百亿元的减损效益,并对再制造产业产生上千亿元的深远影响。

确保废旧汽车零部件得到有效回收和再利用,需要建立高效完备的回收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保证废旧部件得到正确处理,以符合环保要求,并进一步推动再利用。同时,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证工作也需要加强,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这样的举措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还能激发其购买欲望。

制定相关的财税政策可以鼓励企业投资于再制造领域,降低其经营成本,提升再制造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种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再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其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再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应当增加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再制造业的研发和支持力度,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在车险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取多项举措来推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事前机制",为同意使用再制造件的消费者提供费率优惠、终身质保及保养检测等福利。在"事后机制"方面,使用再制造件的消费者可享受续保绿色折扣与累计绿色积分等优惠。此外,再制造企业购买产品质量责任险,覆盖因产品缺陷引发的意外事故,将有助于增强再制造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