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行产业链中的变革机会,一个严重被低估的市场 ——“汽车分时租赁”

大出行产业链中的变革机会,一个严重被低估的市场 ——“汽车分时租赁”

雷锋网新智驾按:本文作者刘晓宇,来自华峰资本,雷锋网获得授权进行发布。 我们认为,汽车分时租赁的市场是毋庸置疑的,下面从供需缺口,市场空白,以及分时租赁如何填补几个角度分析。 1、从需求端来看,还远远未被满足: 2、从供给端来看,国内供给不足,而且道路资源已接近饱和: 从供需关系上来看,目前运力需求远大于运力供给,供给又不可以靠单纯增加车辆数来解决,矛盾日益严重,新的出行方式迫在眉睫。 网约车解决的是供需两端效率匹配的问题,对运力的提升亦遇到瓶颈。而汽车分时租赁切入的的是私家车的应用场景,是产业链的结构变化,对供给侧的彻底改革,崭新并且更巨大的机会。 3、按里程划分,10~100公里市场空白,分时租赁满足的正是这一市场的需要,这里引用险峰观点和举例,同时也是现在行业公认的看法: 实际用户需求场景举例,北京市民王先生住北京五彩城橡树湾,在国贸上班,两地距离25公里。不开车情况下,下班回家有两种选择: 1)公共交通:需要花费7元,1个小时14分钟,中途换乘两次,前后步行15分钟。 2)打车:最少需要花费70元,50分钟,直接到家。 是否存在一种兼顾价格和便利性的出行方式呢?答案是分时租赁,这个场景里,30元直接开回家。 1、中国市场发展史 2、汽车分时租赁有他独有的属性,与单车不同,重资产、重运营、初期起步难、每个城市的情况也不同。一下子导入大量资金和流量在汽车分时租赁领域的作用并不大。 从单车模型现在和两年前的对比能看出来,无论是成本,还是收入,较之前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动,原因主要有: 1、运营能力:需要强精细化的线下运营能力。 2、核心资源端: 3、强资产周转能力:汽车分时租赁重资产的属性,对于资金的调动和周转就变得更加重要。 4、产业链重塑能力:分时租赁是整个产业链重塑的中间环节,单靠一方力量,撬动力量薄弱,成本较高,所以需要“抱团取暖”,缓解“重资产”、“重运营”的压力,还能共同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 1、油车 or 新能源车 车辆选择是不同环境下战略选择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更不是决策关键点。油车经济模型更好,但长期来看,新能源车更具优势。超一线城市或者特殊城市,由于政策导向原因,更适合新能源车;其他城市,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油车更具优势。 2、一线城市 or 二三线城市 行业初起时,多数企业选择以北京作为起步城市,但作为特殊城市之一,限牌,无法快速上量;城市面积大,人流分散,无法形成有效密度;运营成本相比其他城市高得多,等等。这些都导致北京、上海等特殊城市作为重点城市是很不划算的。 其他一线城市,从对机动车运力需求的角度来说,同比发达国家,一线城市的运力缺口更大。从定价的角度,分时租赁的定价还取决于当地的出租车定价,一线城市的定价空间更大。再者,一线城市跑通,覆盖到周边城市,可复制性强,一旦形成跨城市、城市群级别密度,对企业来说是决定性的战略壁垒。二三线或者旅游城市,成本较低,无限牌顾虑,竞争压力小,面积相对可控,较容易打造有效密度,并形成相对垄断,但未来模型是否可以复制到一线城市还有待验证。 3、“X2X”(随去随还) or “A2B”(定点还车) 我们认为,模式选择与导致的使用场景密不可分,目前还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应该基于固定场所,先向固定人群提供特定服务,再发散到全场景。 两种模式殊途同归,终局都是用户随去随还。要依据不同城市、不同运营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方式。 4、未来市场终局是怎样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欢迎感兴趣的投资人和产业朋友来和我们一起见面或者私下交流。 企业融资轮次方面: 2014年至今,汽车分时租赁企业超100家,其中拿到A轮融资的27家,拿到B轮融资的6家,拿到C轮融资的1家。(不算B+轮,如果算B+轮是2家) 融资事件方面: 2014年之间分时租赁总融资时间67起,其中2014年9起,2015年12起,2016年13起,2017年22起,2018年截止至今已有11起。 市场中已参与布局的投资方: 我们认为,汽车分时租赁必然会成为巨头必争的战场,但由于资金和流量并不占绝对优势的特点,市场巨大,小公司同样有机会,在这个赛道的新起之秀里也一定会出现超级独角兽企业。 雷锋网新智驾推荐阅读:《上海汽车城董事长荣文伟:国内汽车分时租赁发展现状与趋势解读》。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