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越进入中国大家庭,有的融入汉族,有的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先祖

二、百越进入中国大家庭,有的融入汉族,有的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先祖

接续前文《“苗外之苗”之二:苗族外迁东南亚时运不济,法国侵略越南风云录》。 中华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中国古人在河洛地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确立二十四节气,制定阴阳合历,并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种习俗被周围民族学去,所以中国周边一些小国家现在也过春节。有没有可能是周边小国发明了春节再传到中原来呢?当然不可能。发明春节,因应的是四季分明的节气和农耕文明。我们周围过春节的小国家都没有广袤的国土,有的国家一年到头炎热,根本没有区分四季的可能性,有什么动机和条件发明二十四节气和创造春节呢?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的鲜明特征,春节本质是天地从“冬藏”转化为“春生”,提醒大众经过节日休息后,开始农耕文明的一年之始的劳作。 古代的中国,中原腹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管多有本事的人,只要离开这个地区就相当于远离了中央核心权力圈。不少政治上失败的人及其家属被贬谪到边疆,老死不能回归故土。秦汉时期的越南一带还没有开化,瘴气冲天,不适宜居住,成为汉朝流放犯人的地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以后,又发兵南下,于公元前219年开始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又称“秦瓯战争”)。战争历时5年。 《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西越军盟主);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赵)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第一阶段秦军失利,但第二阶段秦军大胜。 秦征百越 根据秦始皇诏令,任嚣、赵佗又挥戈南下,先是在岭南取得大胜,又乘胜进击,一举击溃雒越部落,占领了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地区。至此,秦王朝在经历了四五年的刀光剑影之后,到公元前214年,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百越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公元前210年,秦军镇守岭南的将领赵佗发动攻瓯骆之战,以抚民为主。秦军占领岭南后,秦始皇很快在该地区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把岭南正式纳入秦朝版图。为巩固占领,防止岭南百越人反抗,秦朝采取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并“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所谓“东南一尉”,就是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由掌兵的南海尉专断一方,加强军事应变能力。南海尉驻南海郡治番禺。秦朝任命的南海尉是继屠睢之后率兵击越的指挥官任嚣。为避免分散南海尉权力,秦朝决定三郡一律不设郡守,只设监御史主管一郡事务。所谓“西北一侯”,即在岭南西北方交通孔道上建筑城堡,驻扎重兵,以防西瓯人北窜。此外,沿五岭南北还设有很多戍守据点,各郡县治所及水陆关隘也驻有大量戍卒。史载秦始皇有组织地大量向岭南移民,采取了开新道、凿灵渠等加强南北融合的举措。 秦攻百越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岭南纳入秦朝版图,使百越诸部正式成为汉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对促进岭北及岭南人民的融合以及百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国土面积增加100多万平方公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为两广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在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期间,被秦始皇留在南方的将领赵佗没有回师挽救秦朝,而是趁机建立南越国。秦末战争刚结束时,两广人口只有40多万人,如果扣除留下的近10万秦军士兵,表明两广的原百越部落从秦瓯战争前的50万锐减到30万人,不排除有些越人逃到东南亚。 到汉高祖以后的吕后当政时期,南越国总人口达到巅峰,但最多不会超过80万人,士兵最多10万人左右。最后南越国投降汉朝的时候,南越在册人口只有40多万人。 根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2年时,岭南地区的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在册总人数为1206875人,其中交趾一郡就有746237人,占七郡总人口61%。 南越七郡 岭南原有的百越部族,正确称谓是古越人。“百越”是古代中原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因这些部落纷杂且中原人对他们不甚了解,故谓“百”。文献上也有“诸越”等称呼。 中原史籍关于“越”的最早记录是“于越”。《春秋·定公五年》载,“'於越入吴’,杜注:'於,发声也。’”《公羊传》,“'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於越(于越)。此作诸者,《广雅·释言》:诸,於也。’”“于越”是越人自称,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于越和中原诸国的关系主要是贸易,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于越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曾经是周成王的宾客。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于越于公元前2032年建立越国,其核心在今绍兴会稽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其分支建立的东越国、闽越国于公元前222年为秦始皇所灭。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夏朝的建立可能与越人北上有关,所以“于越”也就是“禹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司马迁称“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正义舆地志》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越绝书》《吴越春秋》列出早期越王世系,“至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过秦论》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梦溪笔谈·药议》载,“诸越则桃李冬实”。宋朝罗泌《路史》说:“越裳、雒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谓百越”。在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内,存在众多部落,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有“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西瓯”(广西西部一带)和“骆越”(即雒越,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 唐宋以来,随着越人逐渐整合于南迁的汉族之中,先后形成广府、潮州(福佬)、客家等不同汉族民系,而未被融入汉族的越人,则逐渐发展成壮、黎、瑶、畲等边疆族群。 骆越是由部落联盟组成的方国,是百越支下著名方国之一,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骆越之名才正式出现中国文献。有学者认为“雒、骆、貉”等字之义为“水”, 《交州外域记》所载“雒田”意思是“水田”, 而“雒民”就是“耕种水田的农民”, 掌握了灌溉设备而管理并支配土地的首长就叫“雒将”。' 西汉竞渡船纹羽人纹铜鼓,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骆越方国由先秦壮侗语族民族祖先在岭南建立 ,西瓯、骆越是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仡佬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至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从历史文献来看,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公元前112年冬,汉朝伏波将军路博德带领的大军与楼船将军杨仆带领的大军会合于南越国首都番禺,共同围攻番禺。番禺投降,南越国正式灭亡,时为汉武帝元鼎六年。从赵佗最初称王,南越国共历五王93年。作为南越国的下属骆越方国也于同年灭亡。汉武帝在南越国其地设置了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与今天越南有关的三郡是交趾郡(河内一带)、九真郡(清化一带)、日南郡(东河一带)。交趾郡下辖羸娄县、安定县、苟扁县、麓泠县、曲易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觏县十县,治羸娄;九真郡下辖胥浦县(新朝称驩成)、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驩县、无切县、无编县七县;日南郡下辖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四县。 骆越人的一部分成为壮族的北支,另一部分成为今天越南主体民族越族的祖先。今越南越族人口约6500万,占越南总人口的80%。 在汉朝的中原人士看来,南越九郡是瘴雾弥漫,毒蛇遍地,猛兽横行的蛮荒之地,也是流放犯人的绝佳场所。西汉中期以后,把新开辟的合浦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作为流放地。从汉成帝到汉平帝的几十年里,因罪“徙合浦”者就有10余起。如京兆尹王章得罪大将军王凤,下狱死,妻子皆徙合浦; 淳于长因大逆不道罪,死狱中,妻子当坐者徙合浦等。这些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把心思用在发展流放地生产上,给当地带去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到东汉时期,合浦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其青铜铸造业、玻璃烧制业和珍珠采集业都很发达,不再适合做流放地。 东汉时期,犯人流放到比合浦郡更远、更荒凉、更偏僻的九真郡和日南郡。九真郡治所在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杨舍村),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东汉驸马梁松为他人跑官,东窗事发后被处死,其弟梁竦、梁恭“俱徙九真”。梁竦在流放路上写了一篇《悼骚赋》,慨叹伍子胥、屈原以无罪身死。汉明帝读后,下诏允许他们返回故乡。梁竦的女儿给汉章帝生下儿子刘肇,窦皇后没有儿子,就收养了刘肇当自己的儿子。后来,刘肇被立为太子,梁家私下庆祝,被窦家知道了,窦皇后就诬陷梁竦密谋叛逆。结果,梁竦死在狱中,家属又被流放到九真郡。等窦太后死后,汉和帝刘肇才下诏征还梁竦的妻子、儿子。到汉桓帝时,梁竦的重孙子、大将军梁冀专权乱政。汉桓帝没收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他为日南郡比景都乡侯,梁冀当天就自杀了。 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地区,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辖地包括越南横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一带。此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一年中有两个月的时间太阳在北边,遂命名为日南郡。古代“景”跟“影”字是通假字,比景这个地方,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头上,影子在身下,有相比之意。汉灵帝时,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蕃密谋清除宦官势力,结果失败被杀,其家属被徙到日南郡。公元172年六月,窦武的妻子在比景去世后,窦太后忧郁成疾也于七月病逝。 虽然,现在去越南旅游的人不少,但在古代发配到这些地方,对当事人来讲是九死一生、非常恐怖的事情。由于气候炎热,四季不分明,这些地方的人们想破脑壳也不会发明出来春节的。 四、日南郡象林县(林邑)脱离中国成为占婆国的历程,中国失去顺化地区 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太差,古代汉族人都不愿意迁居到九真郡、日南郡这些地方,这就为这些地区日后分离埋下了隐患。伏波将军马援最早设日南郡象林县。179年,象林县发生叛乱,象林县功曹之子占族人区逵(又称区连、区达、释利摩罗)起义,杀死汉朝县令,建立林邑国(象林县减省象字,故此处古称为林邑),当地土豪改信婆罗门教,林邑国也改称占婆国,国内实行种姓制度。交趾刺史樊演征交趾郡、九真郡之兵前往征讨,但汉军因为害怕远征而哗变,导致失败。汉顺帝欲发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四万人马前去镇压,但最终被大臣李固劝止。此后,中原王朝和占婆国纠缠了几百年,互有胜负。占婆国在东晋末屡屡侵扰中国,直到南北朝时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遣交州刺史杜慧度南征林邑国,林邑请降并向刘宋称臣纳贡。双方以横山为界,中国彻底失去顺化地区。隋大业年间(605~616年),隋将刘方征服占婆国,设置林邑郡,进行羁縻统治。唐至德年间(756~757年),占婆国改称环王国,其后占婆国定都于占城,故此地又称占城、瞻波、占婆、占波、摩诃瞻波、占不劳。至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经过占城国。 郑和下西洋经过占城 据《旧唐书》,“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所以,唐代著名的黑奴“昆仑奴”,并不来自非洲,最有可能是来自以今昆仑岛(今属越南南方的巴地头顿省)为奴隶贩卖中转站的东南亚“矮黑人”奴隶。又,“昆仑”也是对古代马来亚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因受北方战乱影响,大量汉人从中原一带大量南迁。有大量汉人移民到越南,今天相当部分的越南人有华人血统。从秦汉到五代十国时期,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都是中国的郡县。唐调露元年(679年)置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代宗永泰二年(760年),复名安南都护府,从此安南之名成为越南的别称。 中国境内最后一个管辖越南的朝代是南汉国。唐朝末年,安南地方武装力量趁中央政权管理混乱之际分成诸股割据势力,各霸一方。乾亨元年(917年)安南军阀曲颢遣其子曲承美到广州试探南汉虚实,同时又与后梁保持友好关系。是年,曲颢卒,曲承美向后梁进贡求封,得静海节度使之职,专有交趾十二州之地。后梁的册封激化了南汉刘氏与安南曲氏的矛盾。南汉大有三年到四年(930~931年),南汉高祖刘䶮征服了安南曲氏,安南十二州纳入南汉版图。后南汉静海军节度使杨廷艺叛乱,后其婿吴权也叛逆,占据交趾。乾和十二年(954年),交趾吴氏政权放弃王位,再次向南汉遣使称臣。南汉中宗刘展册封其为静海节度使兼安南都护。 南汉国兼并静海军节度使 968年,交趾的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交趾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安南丁朝,定国号为“大瞿越”,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号,两年后(970年)又自称皇帝,定都华闾(今越南宁平省宁平)。971年,北宋皇帝赵匡胤灭掉南汉国,但是没有接着收复交趾。973年,丁部领接受宋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千年藩属时期,越南实行双重国号,对内越南历朝建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国,同时接受中国王朝赐予的“交趾、安南”及“越南”等国号,历史上称之为“外王内帝”。“安南”和“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王朝有关。 1258年蒙古帝国入侵安南,安南被迫向蒙古称臣。元朝建立后又两次入侵安南,均被安南陈朝击败。战后,陈朝遣使向元朝朝贡修好,以示臣服。 15世纪明成祖永乐年间,安南陈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明朝应陈朝遗臣请求推翻了胡氏政权。中国军队顺势收复了越南,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中国再次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这一时期即“安南属明时期”。但在明成祖死后数年,安南黎利打败明军,由于明朝在当地投入多于经济回报,明朝无心派兵收复,在黎利承诺维持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之后,安南恢复了独立,建立了后黎朝(1428~1789年)。 1471年,后黎朝灭占婆国。1527年,莫登庸篡夺后黎朝建立莫朝。1531年,后黎朝在郑、阮两大家族支持下复辟。1592年,后黎朝灭莫朝,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安南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由阮氏家族控制,后黎朝皇帝则成为傀儡,处于郑氏控制之下。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奠定了当代越南的版图。 1771年,安南爆发西山起义,阮文惠三兄弟先后灭阮、郑两家,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后黎朝末代君主黎维祁逃往中国,请求清军出兵援助复国。西山军在1789年击退清朝军队,后黎朝彻底灭亡。1802年,原阮氏家族后代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1802~1945年)。阮朝抛弃安南国号,建国后使用南越国号。次年阮福映遣使宗主国中国,请求改国号为“南越”。 越南胡志明市供奉孔子的文庙 但历史上的南越国版图大多属于两广,如果册封阮福映为南越国王,必然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嘉庆皇帝最初拒绝阮福映请求,继续册封其为安南国王。《清仁宗实录》载:“所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一节,断不可行。'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界亦在其内。阮福映边徼小夷,此时即全有安南,亦不过交阯故地,何得蘧称'南越’。……又恐阮福映有异心,坚拒之余,令两广海道、边关严加防备。阮福映求封'南越’,显有恃功要请情事,恐其心存叵测。所有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俱著密饬地方官留心防备,不可稍涉懈弛。” 但阮福映不愿接受册封,再次派出大臣前往清朝交涉,表明不愿接受阮朝死敌西山军使用的安南旧称。阮朝史书《大南实录》载,“先代辟土炎郊,日以浸广,奄有越裳、真腊等国,建号'南越’,传继二百余年,今扫清南服,抚有全越,亦复旧号,以正嘉名。”最终广西巡抚孙玉庭表示可以对国号进行变通,将南越颠倒过来为越南,这样两全其美。《清朝续文献通考》载:“不可以语言文字之末阻外夷归化之心”,“且百越之南,本为夷域,彼先有越裳,继有安南。请赐号'越南’,于肇锡嘉名之中仍其旧域故土之义”,取“百越之南”之义,建议采用“越南”为国号。最终嘉庆皇帝认同这个方案,正式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颁赐越南国王金印一枚。越南阮朝史书《国朝正编撮要·卷之一》载:“清帝恐失我国意,遂以越南名国,来书言:'从前抚有越裳,已称南越。今又得安南全境,循名责寔,自当总前后所辟疆土,肇锡嘉名。其定以越字冠于上,示我国承旧服,而克继前徽;以南字列于下,表我国拓南交而新膺眷。命名称正大,字义吉祥。且与内陆粤旧称迥然有别。’”阮福映欣然接受越南这个国号,并被清朝册封为“越南国王”。这就是越南国名的由来。 越南独立前作为中国的郡县,时间长达1182年;到今年,越南独立建国的时间为962年。 梳理完越南历史,我们再看苗族迁入越南的历程。 东南亚苗族迁徙示意图 苗族最早进入越南是在元朝,当时元朝多次征调思州、播州土兵远征东南亚,其中一次就从黄平征调万余人,其中不少人是苗族。明初在贵州“改土归流”,明朝初创卫所制,边地明军、土兵、达兵(蒙古降卒)和内陆苗兵、狼兵,将帅私人家丁,还有矿兵、盐兵等军兵费用完全由当地农民负担。农民不堪重荷,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邛水(三穗)苗民起义,明朝极力镇压。起义失败后一些苗民四处逃散,有一部分迁徙到中南半岛。清朝三次苗民大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也有苗族人陆续迁往越南。 据越南学者考证,中国苗族迁入越南有3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贵州苗族在反对“改土归流”失败后,有80多户苗族陆续迁到越南,主要定居在越南河江省的同文县境内,以陆、江等姓氏的居多。第二次迁徙发生在1796~1820年间苗族乾嘉起义失败后,这次迁徙延续了9~10代人,分两路迁入越南。一路包括黄、骊、王等姓氏约100户人家,先到河江省同文县,然后一部分人又分散到河江省黄树皮;另一路包括黄、陆、周、崇、武、江等姓氏的80多户人家迁到老街省。后来这一翼中的武、崇、江等姓氏30户人家又迁移到越南西北地区。这些苗族大都来自贵州、湖南,一部分则来自云南和广西。第三次迁徙发生在咸同苗族大起义失败以后。这次迁徙延续了6~7代人,迁徙人口达10000人之多,主要来自贵州,也有的来自云南和广西。 我国学者则认为,苗族历史上有4次大规模向越南迁徙的浪潮。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年间即17世纪中叶。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攻取贵阳,第二年清兵攻下昆明,明永历帝出走缅甸,护卫永历帝的李定国与清军一路厮杀,战火遍及西南广大地区。这一时期,有尤、项、李、杨4个苗族宗族2000余人为躲避战乱,由贵州、四川、广西、云南迁徙到中越边境越南一侧的山区。第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即18世纪中、后期,雍乾及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主要是贵州的苗族经过云南辗转迁入越南北部的同文地区。第三次是咸同年间,即19世纪下半叶。当时,贵州、四川、广西、云南不同地区的苗族分别由李、周、杨、尤、黄、金等不同宗族头人率领,约有数千人分成若干批次,在5年左右时间里,,一路经广西、两路经云南迁入越南老街、同文以及中越边境越南一侧的广大山区。第四次是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有约10000以上的苗族,从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的广大地区长时间、多批次迁入越南北部,这也是苗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向中南半岛地区的迁徙。 迁入越南的苗族人经历也很坎坷。比如,东京地区的苗族在19世纪初到1860年间,从安南山脉的北部和东北部边境进入当地。苗族最初进入时与当地的泰人和“蛮人”发生冲突,用武力驱逐了早已居住在那里的泰人和“蛮人”。进入安南地区的苗族还一度打败过安南军队,后来安南人动用战象,从未见过大象的苗人惊恐万状,最后被打败,逃到今天仍然居住的深山之中。 1802年,越南阮福映称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由越人管辖的“流官”制度,分派越族官吏到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统治机构,强迫当地少数民族向官府交纳租税。此外,还规定苗族每人每年要为政府无偿劳役60天,还要服兵役,缴纳养兵费等多种苛杂税。法国占领越南以后,苗族人民遭受封建和殖民者的双重压迫。在繁重的苛税重压下,越南苗族曾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1886~1887年,北河一带的苗族人民在杨政鸿、杨政荣兄弟俩领导下,武装反抗法国殖民者侵略北河。起义坚持近一年后失败。1889~1991年,以陶政陆和邓福成为领导的苗族在黄连山省的刚寨、炭渊、文镇展开反抗法国殖民者的斗争。1904年,高谅省的苗族爆发抗夫、抗税斗争。1911~1912年,崇宓奖领导河宣省同文、高原苗族起义,提出“不当夫,不纳税,自由运盐和鸦片”的口号。1914年莱州省七庙地区的苗族掀起反抗殖民主义政权的斗争。1918~1922年,在巴斋的领导下莱州、山萝两省的苗族再次掀起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他们提出的口号是:“铲除洋人,不纳税,争取自己管理自己。”通过斗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苗族在此后长达数十年的抗法、抗日和抗美战争中,为争取越南的独立,为摆脱外国入侵者的奴役,以及取得越南8月革命的胜利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越南苗族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们为取得抗美救国胜利和建立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抗美救国战争胜利后,随着老挝苗族大量移民美国,也有少数越南苗族迁徙到美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