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六大挑战(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或面临全面清理)
来源:雪球App,作者: 银行观察,(https://xueqiu.com/3959036576/285584810)
雷丰新,汉口银行副行长
来 源:当代金融家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小银行面临的核心课题,更是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迎接挑战的必答题。2023年10月,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既为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又推动其接受新时代的新考验。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发展理念挑战:提升政治站位,体现理财业务人民性
挑战之一:传统的银行理财发展思维,与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相距甚远。一些中小银行容易把理财业务单纯设定为利润考核,在发展定位、考核导向、价值贡献等方面,习惯以追求规模与利润贡献为业务导向,与金融为实体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新时代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更高层次迈进的过程中,理财业务需要主动更新思维,转变理念,拥抱新时代。而在这一方向性挑战面前,一些中小银行往往准备不足或准备不充分。
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和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指明了方向,也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机遇。一方面,建设金融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小银行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大体系”,涉及方方面面,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在加快推进“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中小银行的特色金融发展实践是其中重要一环。聚焦到理财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全国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供给体系的健全完善,这也充分体现了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各类理财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做好“五篇大文章”,引领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开辟“新蓝海”。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拓展投资宽度和深度的重要方向;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是银行理财紧跟国家战略,结合区域性银行业务特色,锚定特色化经营新方向,在市场“新蓝海”寻觅新机的关键所在;数字金融则是加快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全流程管理、优化,构建开放式数字生态圈,拓展业务边界,提升理财业务质效的重要抓手。
应对之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塑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新时代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在危机中育新机,必须首先转变理念。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摒弃“唯规模、唯利润”单一考核导向,做到“源之于民、用之于民、馈之于民”。
资产端方面:坚守机构定位,立足本土、聚焦实体,优先支持区域内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答好、做好“五篇大文章”时代命题,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区域内科技、绿色及数字产业发展,助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负债端方面:聚焦服务本土客户,差异化满足普惠及高净值客户多层次需求,以理财为链接将本土居民财富增值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绑定,践行“普惠金融”、推进“共同富裕”;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既响应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政策号召,又契合中小银行自身客户结构特点,加快设计创新布局养老型理财产品。
实现路径挑战:多元发展,突出理财业务区域性
挑战之二: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空间呈现被持续挤压态势。2023年6月末,国有行、股份制银行理财存续规模19.51万亿元,占全市场74.02%、较2022年末继续上升0.1个百分点;同期国有行、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合计59.30%。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凭借全民性品牌优势、全国性网点优势以及综合服务能力比较优势等,长期占据理财市场绝对主体地位。
目前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包含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2023年6月末合计理财存续规模2.57万亿元,占全市场10.15%,较2022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凭借牌照优势拓展母行外代销渠道,市场份额保持相对稳定。二是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但处于行业头部的中小银行。2023年6月末理财存续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有20家,合计理财存续规模1.33万亿元,占全市场5.24%,较2022年末微降0.07个百分点。据普益标准发布的2023年4季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排名,在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系机构中,上海农商行、吉林银行、成都农商行、汉口银行、位列前五位。三是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且理财业务能力偏弱的中小银行。2023年6月末这类机构数量仍超过200家,合计理财存续规模约1.85万亿元,占全市场7.32%,较2022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被挤压的态势明显。
工作会议强调,中小银行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近年来,在服务地方、服务实体、服务市民方面,中小银行理财开展的本土化、特色化创新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区域性中小银行立足当地,深耕本土,在融入地方战略发展大局、适配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满足本土居民金融需求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地域优势,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尽管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空间近年受到一定挤压,但将近6万亿元的绝对业务体量,特别是其中的头部中小银行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已成为理财市场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有望在服务实体、活跃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对之策:立足本区域,分类施策努力实现多元发展。
一是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上。通过母行以外渠道代销产品,适当跨出本区域,在相邻区域市场争取充分竞争。不同于国有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端缺乏遍布全国的实体网点支持,要紧紧围绕“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将本土优势和理财子公司比较优势有效叠加,做深做透本区域及相邻区域市场。
二是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但具备较强理财能力的中小银行,要持续投入、练好内功。应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强化头部地位,争取获批理财子公司牌照;也可考虑联合区域内或相邻区域其他机构尝试共同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进而更好地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及满足居民多层次财富增值需求。
三是其余不具备条件申设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抱团取暖,联动发展。要有效解决金融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理财业务管理能力,可先把代销业务做好做强,通过培育提升选品能力来有效满足区域客户多层次财富增值的需求。
投研能力挑战:充实货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挑战之三:新时代客户需求之变考验中小银行投研能力。资管新规发布后,以往中小银行依靠资金池运作和摊余成本计价,“轻松”满足投资者对产品“高收益、低波动”需求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净值化、降低期限错配、消除多层嵌套的监管规范要求下,以及市场无风险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下,要充分满足投资者多层次财富增值需求,必须充实产品货架供给,这也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投研能力提出新考验。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专注提升“三项能力”:一是产品设计能力。理财产品差异化竞争需要精细设计和充分提供理财产品,以满足投资者多层次需求和满足高净值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同时,现代金融市场资产投资观念的革新,也有待提升与之匹配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二是资产配置能力。破除刚兑、禁止资金池运作之后,资产配置难度加大,需要兼顾信用、久期、收益及效率等多种因素。投资品种单一问题也日益凸显,城投债长期看供给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拓宽产业债、ABS、Reits等投资品种。此外,新时代下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投资新兴领域资产的能力也有待提升。三是控制波动能力。理财净值化管理采用市价法计量,收益不可避免存在波动,投资者持有体验较过往“变差”,因此在挖掘较高收益的同时,需要采取多策略平滑产品净值波动,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
应对之策:完善四“专”机制,全面提升投研能力。
一是专设组织架构。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合规、高效、灵活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打破设计、研究、投资和交易等环节的内部屏障,针对不同产品系列,打造“投研一体化”机制。
二是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内部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建设学习型团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同业交流,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专注区域投研。充分利用银行分支机构直接触达中小实体和个人客户的阵地优势,和专注本土做精做透的特色业务优势,建立区域投研能力“护城河”,全方位强化区域头部地位。
四是专属定制产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帮助不同类别客户选到符合自身风险认知及承受能力的产品或组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搭建风险收益定位精准的产品货架,精准匹配客户需求,为客户定制专属产品或组合。
风控能力挑战:科技赋能,实现全流程管理
挑战之四:防控金融风险的规范要求考验中小银行风控能力。随着理财产品服务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提升,特别是资管新规要求“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对理财业务风控管理的宽度和精度都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一些中小银行数字化风控建设相对滞后,风控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程度不高,风控系统人工干预,欠缺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职责明确、有效制衡机制,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存在,都会制约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防控风险一直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提升理财业务风控能力,是中小银行筑牢发展根基,严守风险防线的关键。当前,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家银行全面应对理财业务风险挑战的重要路径。依托蓬勃发展的数字金融,着力提升信息科技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有效赋能理财业务管理全流程、风控全过程,才能筑牢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线。
应对之策:全流程管理,加快推进理财业务数字化风控。
一是制度建设护航。以制度建设为理财业务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保驾护航。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和理财产品设计、销售、投资、交易、估值、信披等全流程管控,有效提升中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二是强化智能风控。持续加强系统建设,将基础风控指标嵌入理财业务系统,降低人工干预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加强系统在风险识别、预警、应对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数据大模型开发、接入市场讯息等手段,提高风控准确性、及时性、高效性。
三是赋能资产选择。通过科技赋能,强化风控为投资“精准划线”功能。通过持续信评研究、信用监测及市场监测,严控风险基础上确保可投主体充足。精准筛选行业头部企业,保障产品配置资产信用风险可控。
消费客群挑战:回归本源,提升需求满足适配度
挑战之五: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供需矛盾如何熨平难以回避。当前,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供需矛盾突出反映为理财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客户需求不相匹配,具体表现在:一是客户收益预期不匹配。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市价法”计量后,部分客户对理财收益预期仍停留在“保本保息”上,刚兑需求仍然强烈。二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全国理财市场理财客户中,中低风险偏好客群比例近八成,中小银行中低风险偏好客群比例更高,不少银行在理财产品结构定位和设计上,存在与客群风险偏好不匹配的情况。三是客户风险认知不匹配。客户对于同一等级的不同产品的风险认知存在偏差,也影响理财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的适配性。
应对之策:供给侧与需求端双向发力,提高理财产品服务供需适配性。
一是精准画像,细分客群。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熟悉客户,细分目标客群。完善理财客户风险等级评价体系,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倡导一线销售秉持实事求是原则,避免刻意引导客户上调风险偏好;在现有R1-R5等级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分层,进一步细化客群分类,提升客户画像的精准度和风险偏好划分的准确性。
二是精准营销,匹配客户。强化差异化营销和适配性服务,有效提升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客户的能力。检视理财业务考核指标体系设置,改变以销量为主导的考核方式,防止由此可能引致的营销行为变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一揽子财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是落实投教,提升客户认知。不折不扣落实投资者教育工作,丰富投教内容传播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客户。坚持理财业务办理“双录”,引导客户准确感知自身的风险承受水平、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产品运作透明度、信息披露可视度,降低客户风险认知偏差。建立管理人、营销渠道及客户三方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与对话机制,及时呼应客户需求。
发展愿景挑战:练好内功,实现资管业务转型
挑战之六: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如何顺势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正视。大资管时代,从“资产管理”向“财富管理”进阶大势,倒逼中小银行进一步加快转型。一方面,银行理财业务独立运营、全面转向净值化时间不长,在人才、投研、科技等方面还需练好内功,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资管行业从“卖方模式”向“买方模式”转变,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需革新发展模式,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
应对之策:加快转型,推进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实践。
面对大资管时代转型浪潮,中小银行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围绕理财业务进一步明晰财富管理发展愿景和规划,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加快推进资管业务转型。虽然中小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尚属“新兵”,但仍可依托母行资源,挖掘潜能,顺势而为。一是把握账户优势。银行是所有金融机构中唯一拥有“账户”的机构,资产配置、资产交易、资金流动等都依托银行账户开展,相比非银机构具有信息数据资源获取优势。二是发挥渠道优势。相比其他的非银机构,中小银行在区域内具有渠道布局广、服务半径宽的特点,渠道阵地优势明显。三是利用地缘优势。作为区域性银行,立足本土,贴近本地客户和产业,也能争取到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和客群的支持便利。
中小银行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中小银行资管业务方面的转型实践,必将成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样本,助力金融强国建设。面向未来,中小银行理财应直面挑战,练好内功,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要深耕区域,专注做精,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区位竞争优势。要坚持金融为民,以客户为中心,强化理财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丰富充实产品货架适配客户多层次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定制化服务。要扛牢责任,回归本源,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实体、服务市民定位,转理念,转路径,强投研,强风控,奋力推进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实践。
作者 | 财叔有料
■
随着地方金融监管局对银行理财业务违规行为的严格整顿,市场传言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需在2026年前彻底清理存量理财业务,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的整合压力。
■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管理逐步向净值化转变,理财子公司成为唯一合规渠道,中小银行面临巨大的市场调整与客户流失风险。
■
过去四年多以来,地方监管不断收紧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控制,尤其是2022年后的理财牌照发放明显放缓,未获牌照的银行或将告别理财产品发行的历史,转向代销其他银行产品。
银行理财业务再收强监管。
继某地金融监管局要求辖内信托公司与银行理财合作的四大违规业务进行整改以后,最近有市场消息称,监管日前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做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的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另有部分省份则要求所涉银行今年末压降到2021年8月底以前的水平。
消息指,广东省、浙江省等区域银行已经接到通知,其他区域银行预计将陆续收文。财联社记者从多家城农商行了解到,上述监管要求“基本属实”。
其实这个传闻早几年前就有,很多银行也有这种预期。
过去4年多,地方监管也一直严控城商行的理财额度,要求不得新增,农商行绝大部分被要求逐年下降。不过,这次是给了一个出清的Deadline。
自2004年,第一只人民币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计划问世以来,已经走过整整20年。截止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29万亿元。
当时,银行理财、基金子公司等都是兴起于金融创新受到鼓励的时代,这些业务被称为大资管,实际上就是金融混业。银行理财以银行之名行基金之实,基金子公司则以基金之名行银行信贷之实,以自己所受到的更有利的监管去开展竞争对手的业务。
而在资管新规颁布,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之前,银行理财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以及隐形刚性兑付,极受客户欢迎。特别是中小银行,同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往往高于大银行,因此成为从大银行手里抢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优质客户才有资格享受他们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
面对传闻,有城商行人士表达了担忧,如果确定2026年前“一刀切”,那么对中小银行冲击比较大,“因为中小银行很难拿牌照,少赚点钱还是小事,更大影响是流失优质客户”。
回顾看,中小银行退出理财市场是有法规依据的。
资管新规十三条当中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
不过资管新规并没有设置明确的时间线,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资管部展业,具体还是由监管部门来把握。但在资管新规答记者问里面,要求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资管新规的资管产品。
符合资管新规能继续发行理财产品的,只能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了。
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019年5月建信理财率先正式开业以来,头几年理财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3月中旬,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5家,除浙银理财外均已开业。
但从2022年初以来,理财牌照发放节奏明显放缓,仅北银理财、浙银理财、法巴农银理财三张理财牌照获批,目前32张理财牌照已涵盖87%的银行资管市场份额。
据统计,除了理财子公司外,目前市场中还有230多家中小银行仍然在发行理财产品,涉及的规模约 3.4 万亿元。
往后,理财公司成为主流,没有拿到理财牌照的中小银行,将告别发行理财产品的历史,只是作为代销其他银行理财的主体。
还没拿到理财牌照的银行,2023 年底规模排名前 20 的名单如下:
有市场人士预测,最终理财子公司的牌照数量大概会在50家左右,目前还有20家左右的席位虚位以待,理财子公司牌照之门将逐渐关闭,这20张牌照会不会多数从上面列表里胜出,只等时间的答案了。
城商行阵营等到新一张理财牌照(北银),整整过了一年有余;而农商行阵营自第一张牌照(渝农商理财)下发后,已经两年多未见新牌照批复 —— 中小银行要拿到理财子的入场券,远比预计的要难。
当全国性银行(大行和股份行)几乎已是人手一家理财子的时候,正在苦苦排队的候场者,有的已经翘首等了三年多。
包括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银行业分析师、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银行业分析师在内的专业人士均预计:未来全市场只会保留50家左右的理财公司,没有牌照的中小银行将彻底从理财市场出局。也就是说,刨除掉目前已批复的30张牌照,目前剩余的入场券还有约20张。而根据监管数据,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293家银行机构还保有存续理财产品,刨除掉已下设理财子的17家全国性银行、8家和1家,即267家银行将争夺这20张牌照。
存续理财规模,必然是监管批复牌照的核心考虑因素。目前已拿到入场券的城农商行,理财规模均在千亿级以上。而市场密切关注的是,监管批复牌照的门槛究竟有没有可能放宽?如果可以,这个门槛究竟被划到什么区间,能兼顾理财公司牌照的“含金量”和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活路”?
“不愿意沦为代销”,是诸多受访中小行人士的一致心声。券商中国记者经过多方调研后获悉,目前已有华东省份三家农商行正试图抱团申设理财子。如果成功,将成为我国首家由多家农商行联合发起成立的首个理财子公司,为中小银行如何在理财市场抱团出击树立样板。
(1)微妙局面:无明令即不止
今年银行理财半年报发布的时候,外界聚焦点大都落在理财公司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容上,而忽视了农村金融机构是除了理财公司,唯一一类存续产品规模在今年上半年有所新增的发行主体,其余机构(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都较年初下降。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产品只数8598只,存续规模12029亿元,存续规模同比上升了14.12%,较年初上升了7.64%。
这令很多专业人士感到困惑,因为这不符合此前传出的“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不能新增理财业务”的监管意图。有些省份的银保监局,是对辖内未设立理财子的银行有过“控制新增”的意见下达的。
“监管去年就对我们有指导了,理财规模不能持续增加。截至6月末,我行的理财规模保持在约700多亿的较稳定水平,跟年初差不多。理财配置中债券是大头,自营理财产品占七成”,某华东区域城商行内部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另一家同处该地区的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则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相关要求并不是一个硬性规定。“据我所知,是去年下半年会里(银保监会)通过监测数据发现有些城农商行余额增长很快,就提示了一下‘最好不要超过8月末时点’。然后下达至各地方银保监局,各地方局再口头提醒了一下属地的城农商行。不过既然监管有说法,所以我们还是有意识地控制了一下。”
而在同一个区域,各家城农商行基于对自身实际情况(到期量、客群需求度等)的综合考虑,对于这种“提醒”的执行尺度完全不同。有的自去年8月就开始压降规模;有的从今年初开始控制发行节奏;有的理财池子较小的银行(200-400亿理财规模)则依旧持续新发产品。
普益标准在调研后发现:大多数城商行及农商行未获理财公司资格,但新发及存续产品占比仍比较高。2022年上半年,城商行、农商行新发产品数量为4865只、5746只,二者合计占比高达63.95%。
券商中国记者调研华东某省份三家农商行,获知它们截至8月末的存续规模,均较去年同期和今年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记者明确获悉监管已有提示的华东省份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正是因为监管只是“提示”而不是“严禁”,所以一个“无明令即不止”的局面才得以成型。中小城农商行的存量规模并没有严格锁定于某时点,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逐步消化”。农商行理财产品还是正常发行,只是曾经大行其道的预期收益型产品不见了踪影。
监管对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究竟持何态度?为何做了提示性指导却并不执着于强制执行?中小银行申请理财子牌照需要满足哪些硬性门槛?券商中国记者就此一系列疑问,在该华东省份银保监局的政务系统上提出问询,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2)排队:一“券”难求
截至9月23日,已经有30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9家获批开业。按机构主体来划分拿到入场券的理财子,会比较容易有直观印象。
1、国有行:6家国有大行人手配一家理财子公司,全部开业。分别为: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
2、股份行:11家股份行获批筹建且开业。分别为:光大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广银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恒丰理财、渤银理财。
股份行中目前仅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的理财子还没有批筹。该行于2020年11月就宣布了要出资20亿元成立理财公司,不过截至目前未有新进展。随着9月上旬渤银理财的获批开业,股份行阵营只余一家理财子待批筹。
3、城商行:8家银行获批筹建,7家已开业,1家正筹建待开。7家已开业的分别为:上银理财、杭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宁银理财、青银理财、苏银理财。其中,北银理财(北京银行(行情601169,诊股)旗下)于8月获批筹建暂未获批开业。
4、农商行:1家农商行获批筹建且开业——渝农商行(行情601077,诊股)的理财子。
5、合资理财公司:4家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和开业。3家已开业的分别为:汇华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其中,高盛工银理财已获准开业但尚待开业。
由此看来,全国性银行(大行和股份行)已基本实现了理财公司布局,只有一家未批筹;区域性城农商行受限于理财业务规模、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拿到入场券的只有9家,理财公司注册地与其母行所在地均一致。
而现在,中小行阵营的理财子“后备军”储备不够,获准批筹的城商行理财公司,目前只余北银理财一家。
这张牌照历时许久。自第29家理财公司上银理财于2021年7月22日批筹以来,整整一年多时间,银保监会没有再发放过新的牌照。直到今年8月份,北银理财的获批筹建打破僵局,成为第30家获批的理财子公司。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北京银行就已公告称董事会通过了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议案(该年末北京银行的理财规模为3556亿元)。
农商行的牌照则似乎更不好批。自2020年2月19日重庆农商行旗下渝农商理财获批筹建、2020年6月末获准开业后,两年多过去了,再也没有新的农商行理财公司拿下入场券。
一面是牌照惜发,一面是排队者众。券商中国记者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18年,顺德农商行、重庆银行(行情601963,诊股)、长沙银行(行情601577,诊股)、吉林银行便发布公告称拟设立理财子公司;2019年,威海市商业银行、朝阳银行、甘肃银行宣布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2020年,浙商银行申请设立理财子;2021年,西安银行(行情600928,诊股)、贵阳银行(行情601997,诊股)、上海农商行、乌鲁木齐银行均表示申设理财子公司;今年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齐鲁银行(行情601665,诊股)宣布加入申设大军。
前前后后至少十余家城农商行的董事会都审议通过了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事项,至少有7家已经排队等候3年以上,但牌照至今杳无音讯。
“其实批筹理财子应该扎口在(银保监会)创新部,但我们可能还是跟主管部门,也就是农村银行部交流较多。我们理解下来,监管的原则就是成熟一家才批复一家。‘成熟’的意思肯定是看你的规模、资本金、内控、人员等等。但是我们真的不知道监管的部门与部门间的看法是不是统一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牌照批得很慢”,一名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有26家中小银行退出了理财发行市场。而招商证券分析师廖志明预计,未来将有50家左右的理财公司,没有成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将逐步退出理财业务。
如果以规模门槛为主要参考指标,按照市场普遍的理解,理财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甚至千亿以上的上海农商行、贵阳银行、广州农商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齐鲁银行等,应该都是有极大可能性被批筹的。
“往好的方面看,(批复牌照)或许只是时间问题,等吧。”前述农商行高管说。
(3)不愿让出客户,不甘沦为代销
参差不齐的理财能力,对退出理财市场的不甘与挣扎,分化的自我定位——共同交织成为眼下诸多中小城农商行理财业务迷局。
“不愿意沦为代销”,这是诸多已稍具规模的受访城农商行人士的心声。它们目前的管理余额,有些在500亿元以上,有些则只有300多亿元。
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场的理财余额为29.15万亿,呈现出集中度非常高的特点。城商行和农村机构的存续产品规模合计为4.67万亿,占比约16.03%;而同期理财子的存续规模为19.14万亿元,占据65.66%。
有一种论调认为:这大约4.67万亿的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理财规模,随着不断有机构退出理财市场,会被可继续从事理财业务的机构重新分配。简单来说,它们的市场份额会被全国展业的理财子承接。
如果将来无牌照就不能发行理财,那么留给广大中小城农商行确定性的出路,似乎就只有转战代销。一种盛行的观点是:相比起全国性银行具备资金规模、业务基础、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优势,不少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投研能力以及系统建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自身很难建立完善的净值化管理运作体系。
很多中小银行对此抱有自知之明并已行动。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开展代销业务的276家商业银行中有115家为城市商业银行,104家为农村商业银行,两者合计占比为79.35%,较2021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大力布局代销业务的态势进一步凸显。
在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中,有四家受访中小银行对只做代销都表达了“不情不愿不甘心”,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对于一些资管体系建设得比较早的中小银行来说,自营和代销理财可以两不误。 前述华东区域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目前已经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产品定制;同时在产品谱系上,也已经推出了最低持有期、固收+、权益产品,可以有效满足现在行内客户需求。对于代销理财,不同机构在债券、非标、权益方面的优势表现不一,而该行目前也已经积累了产品识别能力。“我们行的自营理财开始得比较早,代销则是四年前才开始的。现在自营比代销大概是六比四。”该负责人说。
二是,小部分农商行在权益业务上的布局,并没有想象中落后。 一名华东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指出:在体制机制灵活度和投研实力上,权益市场投研经验不足、投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科技系统相对薄弱等先天制约, 是整个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相比存在的短板。而在银行与银行之间,有一小部分城农商行的理财业务基础并没有外界想得差。“我们行就发行了自营的权益类产品,成立以来一直表现很稳健,也为客户赚取了不错的超额业绩收入。几只规模都不大,因为不是那么好募,但是复购率很不错。而且我们的投资经理都是自己培养的。”该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说。他表示该行参与权益市场的路径跟大多数理财子一样,通过公募FOF参与,主要是指数或指数增强型。
三是,从主观意愿上来说,虽然目前城农商行理财业务的能力剧烈分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愿意让出耕耘许久的客户,是共同心声。 一家理财规模不足500亿元的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其客户偏好主要分为两类:大部分贴近储蓄客户,要保证绝对收益;另一部分对权益产品接受度较高。“经过这些年培育,我们在下沉市场的客户(即城镇客户)很多。如果完全转为代销,我跟这些客户建立的粘性就弱化了,我相当于把客户拱手交到别的管理人手上。”该高管直言。在他看来,中小银行其实是应该继续深耕属地客户,定制化发行符合当地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尽量给出较精准报价,保证客户收益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4) “抱团申设”,有人试水
“我觉得代销和自营理财不应该是一件二选一的事情,我其实想呼吁一下监管,考虑将城农商行批复门槛进一步降低至300亿元(现在市场普遍的看法是500亿元)。如果不能降低,是否可以允许由省联社出面,牵头区域内同类型的银行组团申设”,前述华东中小银行高管直言。
“抱团申设理财子”绝对不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构想。早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刚开始的2018年,业界就出现了中小银行联合出资组建理财子的呼声。但这个设想,受制于现实诸多限制,只停留在呼吁层面。2021年3月,湖南省联社曾在全省农信系统理财工作推进座谈会上提出要成立理财子公司。前后一晃四年过去,截至目前无一例成型。
“我们省其实也抛出过方案内部讨论,当时找了两家农银行,想让他们发起成立理财子,然后同区域的银行参股。但股权各自占多少,现在的存量怎么迁徙进新的理财子,人员和部制怎么出,很复杂,就没有下文了”,前述华东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现在,主要理财子牌照批复完毕,未来何时再开闸也不甚明朗,正在排队的银行对自身是否能安然获批存疑。若干中小银行反而行动转变得更为积极,真正开启抱团谋划。
券商中国记者通过调研获知,华东某省份辖内的两家农商行,目前正试图联合一家同在该区域展业的银行(有可能是合资行),一起谋划成立理财子。该方案的大概方向是由三家银行向所处省份的金改试验区申请支持,借力金改试验区一些属地政策,探索多类型多性质资本组合申设。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探索还停留在非常初步的阶段,三家银行刚就此构想做初步沟通。关于如何组合资本、持股比例如何分配、人员如何注入、存量如何迁徙等等细节,均还有待讨论。
“八字确实还没有一撇,但能做这个讨论就已经是大大地迈出了一步。这里面涉及很多不确定性,监管的态度、地方政府的态度,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会尽量争取。”一名当事银行高管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