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泉州电视台】华大医学院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基地落户晋江市医院梅岭院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尽管中美两国关系经历多次波浪,但中美两国之间科技人才的交流从未中断,既对两国的科技创新形成智力驱动,为双方在教育与科技领域带来合作互利互赢的局面,也让两国关系多了一层斗而不破的安全边界。
然而,近两年特朗普政府不断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将中国留学生与在美华裔科学家群体视为盗窃美国科技知识的“间谍”,错误地阻碍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今年特朗普政府愈加严苛地调查与中国进行合作研究的在美华裔科学家,限制赴美学习高科技领域知识的中国学生与访问学者的签证,使中美两国多年来平稳进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面临空前困难,甚有可能中断的危险,引发中美两国教育界、科技界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担忧。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短视行为,中国可继续保持开放的视野与胸怀,继续推动中美之间教育科技人才的正常交流,同时借鉴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历史经验,抓住机遇,努力培养中国自己的高科技人才的同时,致力于提升中国对全球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一、中美科技人才交流面临“被政治化”的挑战
作为对中国战略施压的其中一环,特朗普政府正试图通过限制科技领域的中国留学生,以及调查并威恐吓与中国有联系的科学家,来阻挡正常的中美科技人才交流,进而“釜底抽薪”式地“脱钩”中美两国的科技合作。
今年5月29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了一则题为《关于暂停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的公告,公告中称美国将从6月1日起,暂停参与“军民融合战略”(简称MCF)的中国研究生和学者入境美国,包括持F签(学生)和J签(访问学者)的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但不包括本科生。同时污蔑中国政府通过留学生窃取美国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在此之前,美国曾将中国的13所大学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
而曾推动中美科技交流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的处境则迅速恶化。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当地时间6月1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负责人迈克.劳尔(Michael Lauer)在远程会议上的文件披露,NIH对87个研究机构的189名科学家展开了调查。在这项于 2018 年 8 月启动的调查中,总计有399名科学家被列为“存疑”(possible concern),其中251名科学家的调查结果是“正面的”,76名被认为是“负面的”,而其余72人“待定”。目前该调查已经导致多位知名科学家被起诉,已有50多位在美学者因与中国关系被解雇或辞职,且案件呈愈发密集的趋势。继5月上旬三宗华裔科学家被调查或宣判的案例后,当地时间6月9日,美国司法部又宣布哈佛大学前化学系主任 、美国五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查尔斯·李波(Charles M.Lieber)因涉嫌在参与武汉理工大学人才计划问题上“欺骗政府”而被正式起诉。
另据Science News的信息,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审议几项法案,以限制科学人才从中国进入美国,以及限制获得联邦资助、与尖端技术和新兴产业相关的研究的途径。中美两国正常的科技人才交流显然已经被特朗普政府政治化。出于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目的,它不仅将莫须有的“间谍”罪名加注在中国学者和留学生身上,更将两国间早前正常科技交流搞成对科学家的政治化迫害,所实施的各种打压措施对华裔科学家尤其不公。它导致发端于上世纪末针对在美华裔科学家的“华人间谍威胁论”又被炒成热点,让那些正在高科技领域为美国服务的华裔科技人士遭遇普遍歧视与心理创伤。涉及调查的华裔科学家更是或被提起诉讼,或遭受名誉损失,或被解雇辞职,毕生奋斗的科研事业遭到沉重打击。
二、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史显示美国是更大受益方
中美人才交流源远流长,为两国带来了人才和科技的积累,梳理两国的人才交流历程,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人才交流对于两个大国自身发展有益,而作为人才吸纳国的美国甚至是更大的受益方。
首先,美国从吸纳全球移民科技人才中获益。美国制定的移民政策有利于其长期吸引全球科技人才移民至美国服务,主要体现在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吸引科技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了移民政策。美国在先后在1952年、1965年和1990年调整了移民法案中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1952年规定半数移民配额将用于美国急需的人才;1965年提出美国急需人才将被优先考虑;1990年将技术移民配额由12万提升至14万,并设立H-1B签证用于满足人才引进需要。美国还通过与与他国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设立办事处和工厂等方式,搭建起国际合作平台,网罗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精英。通过这些政策,美国吸纳到部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高科技移民人才。而正是这些来自全球的科技精英人才帮助美国科技创新长盛不衰。据统计,2000~2017年间85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奖的美国人中,有33位都是来自外国的移民,2009年的数据显示美国有25%的专利申请者是移民,并且14%的专利持有者是印度裔和华裔。移民科技人才不仅直接为美国带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专业领域人才储备、知识与技术,帮助后者扩大了其在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而且通过在美创立科技公司等方式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美国从吸引全球优秀留学生中获益。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吸引并选拔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留学生。美国作为全球教育强国,充分发挥利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并结合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将其教育优势最大化。例如,通过“富布赖特计划”等向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为亚非拉国家学生提供“教育援助”,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学生赴美求学。自1980年以来,中国留美学生赴美人数亦持续增长,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统计,中国留美学生从1980年的2,770人到2016年达到350,755人。在美国大学学习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另据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的分析统计,在2016财政年度,在美国移民局批准的345,000份H1-B签证中,9%是中国籍的留学生。根据2019-2020年度美国的《门户开放报告》公布的数据,目前在美中国留学生已达到37万人,占全美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他们多数就读于经管、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命科学等专业。
第三,多项数据皆可表明,美国在中美人才和科技交流合作中是更大受益方,获得了更丰硕成果。历史上中美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的流向,主要是美国长期吸纳中国最优秀大脑,后者则成为美国保持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留学生群体中相当比例的优秀分子毕业后直接落地服务于美国科技界,也成为促进两国人文与科技交流的另一渠道。在人才贡献方面,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在美中国博士毕业生选择毕业5年内留美发展,高于同期各国留学生的62%。在科研合作方面,中美科学家在2000~2010年间合作发表8万篇论文,是同期中日科学家合作发表数量的两倍多。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少数族裔高校教授中11%为亚裔,排在少数族裔之首,并且这11%中华人数量最多。美国《科学》杂志也披露,当前美国约8%的博士学位颁发给中国留学生。每年数万赴美中国留学生不仅为美国提供了人才资源,仅每年缴纳的高于本地学生一倍的数万美元的学费可以为美国带来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美国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财政资金来源。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尔(William R. Kerr) 的近年研究统计,在美国超过10%的创新是由拥有华裔背景的科学家完成的,在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大多数是来自中国的移民。迄今已有7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上,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全球化时代,科技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动,能推进全球科技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美国作为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中的更大受益方,应该感谢中国留学生与华裔科学家帮助美国建立起它的全球科技优势地位。
三 、特朗普政府阻碍中美科技人才交流是短视行为
当地时间6月22号,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要求从6月24日开始,暂停包括跨国公司员工签证L-1和高技能人才H-1B在内的工作签证,直到今年年底。该政策招致Google、苹果、YouTube、特斯拉、亚马逊、eBay、Facebook等多家科技公司抨击。近两年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怀疑与指控华裔科学家与中国学生都是“间谍”,并企图通过限制中美科技交流来维持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霸主地位的政策举措,在美国社会也一直受到美国媒体舆论、高校与研究机构、智库学者和移民政策专家的批评与反对,显示其限制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政策举措不得人心。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为了保护美国技术而设置的障碍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限制人员和信息自由流动可能会破坏美国实验室的创新能力。”《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抨击特朗普政府以知识产权盗窃为由发起针对中国学生学者的歧视政策,将与中国的竞争“种族化”,并激烈批评特朗普政府歧视中国学生学者的行动,不仅伤害了美国经济,而且伤害了美国的民主传统与价值观念,损害了美国国际形象。
对特朗普政府歧视限制华裔学生学者批评反对最力的是美国大学校长,国际教育工作者以及智库学者与移民政策专家。包括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匹兹堡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在内的许多大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都发出公开信,表示要保持大学的开放性,支持华裔科研人员,协助遭受歧视的华裔学生学者渡过难关。2019年5月23日,耶鲁大学校长萨罗维(Peter Salovey)给全校师生发表公开信,肯定国际学生学者为耶鲁大学的研究与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示耶鲁大学将坚持包容与开放性,欢迎所有外国优秀学生。麻省理工大学校长雷弗(Rafael Reif)同年6月25日在给全校师生的公开信中指出:华裔科学家作为学者、教师、导师、发明者与企业家,对美国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表示对中国学生与学者受到歧视与不公正对待感到痛心与担忧,认为大学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不应该制造一种对国际学者与学者充满怀疑和恐惧的不良氛围。加州理工大学校长罗森勃姆((Thomas Rosenbau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最大的力量优势是我们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趋向阻挠人民交换思想的能力,我们将不再能进行创新发现。”
美国智库外交委员会的移民专家艾顿(Edward Aden)指出,“排除外国学生将极大地 伤害美国经济”,“美国长期以来拥有吸引全世界最聪明移民的传统,因为这些移民来美国为的是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学习。如果我们关闭这个渠道,美国将会变得更穷更弱。”美国科技重镇硅谷的科技领袖与精英们也都对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国科学家与学生在美国进行科技交流表示担忧与反对。“硅谷领导集团”是代表硅谷350家公司企业的公共政策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瓜蒂诺(Carl Guardino)表示,限制人才流动与科技交流,将对美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Stephen A Olens)表示,限制中国学生学者对美国大学来说是“悲剧性的”。美国非营利的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发表声明,对特朗普政府无端指控中国学生与华裔学者都是间谍,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说法表示不安与反对。认为这种 “宽泛标签化”美国华裔科学家与学生不但违背了无罪推定,正当程序以及平等保护等美国宪法的根基理念,也容易煽动种族情绪而给亚裔美国人带来的伤害,并列举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和二战时期11万日裔美国人被关押进集中营的事实,以及拥有华裔背景的科学家李文和,希小星和陈露芬等人被受到不公正指控,最终被证明无罪的案例。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享受着人才引进和科技交流带来的学术红利,另一方面又认为科技人员交流对其国家安全特别是知识产权和技术形成威胁。这种实践与认知层面的矛盾,表现政策上,会具有不可持续性与难以落地操作性。科技创新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难题,亟待走出新冠阴影重振经济的国际社会也更希望看到中美加强两国间的科研合作,而不是搞所谓的科技“脱钩”。
四、中国可继续保持开放思维促进国际科技人才交流
几十年来中美间的人才往来与科技交流是有利于双边发展的,是互利共赢的。特朗普政府限制中美间的科技人才交流,将学术交流政治化,这对于两国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从短期影响来看,美国限制中美的人才往来,将会迅速影响中国赴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数量,这对于两国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均不利。但流失中国留学生最直接的结果是会导致美国部分高校财政收入锐减,长期更会削弱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阻碍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完全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种短视行为,除了损害美国自身吸引过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期利益外,其实并不能达到打压中国科技的目的。相反,美国面对的是长期利益损失,因为它只会极大挫伤那些华裔科技人士为美国科技服务的信心。再联系到上世纪日裔科学界的遭遇,美国打压华裔科学家的举措会产生溢出边际效应,数量庞大的移民科学家亦会担忧因母国背景而承受类似遭遇,这将长期削弱美国对全球高科技移民的吸引力。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短视举措及其带来的现实挑战,我国一方面不与之对等出台对等报复或限制措施,更彰显了大国定力与开放胸襟,另一方面可继续保持开放思维,为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科技合作与创新而努力。与此同时,也可借鉴早前美国政府吸引国际留学生与移民科技人才的正面经验,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首先,可为短期受到特朗普政策冲击的中国留学生提供签证、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必要的帮助,亦可根据形势发展鼓励赴美交流受到限制国内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多元化择定进修国家。其次,可继续加强中美间的官方沟通和交流,与美方商讨明确一套合理的规范与标准,避免留学生与研究人员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违规或误会;第三,可鼓励加强中美人文交流,帮助两国通过有效对话与沟通,化解美国社会对华偏见与误解,也可对于存在在美国社会和国际社会中的关于中国研究人员的错误言论进行有力地驳斥,为两国良好的学术交流涤清污名,营造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国际舆论环境。最后,可在加强科技人才引进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提升国内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胡越云(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雨涵(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s://cn.apdnews.com/toutiao/99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