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颠覆世界?
时常听到有人抛出一个观点,说正在快速崛起,将彻底颠覆、、等传统家电三强的市场地位。
事情真的会这样发展吗?我想关于未来的话题,我们谁都无法作出确凿的预判,但是关于过去却可以拿来予以借鉴一番。
最初接触的产品,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从手机开始,当时主打的就是高性价比+饥饿营销。
一台1999元的手机,能基本覆盖5000元手机的大部分功能,在十几年前确实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噱头,至少极大迎合了普通年轻人的需求,再叠加供不应求的饥饿营销策略,很快就一炮而红。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回过头再看,手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2011年小米1诞生,到现在的小米15,一跃杀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的存在。
但是仔细思考品味,它颠覆了谁?还是华为?实际上都没有,甚至自身关于手机的印记也在越来越淡去。因为早已不单纯卖手机,而是跨界深入到电视、插线板、清洁机器人、家电、汽车等诸多领域,实在说不清它的重点到底在哪里。
定位理论强调聚焦使品牌变得强大,例如是国酒、是空调的代言、基本就可以代表阿胶这个品类,故而能够打上某一品类的深刻印记,极快地占据消费心智。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以前我们提到小米,可能想到的会是手机,但是随着小米电视、小米空调、小米手表、小米汽车的泛滥,我们很难说提到小米,就是在代指上述某一款产品。显然定位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事实上,在手机领域要和华为、三星PK;在家电领域,要对决、、海尔;电链接领域,要正面硬刚公牛;汽车领域,要从、口中夺食。明显正在多条战线出击,你觉得因为营销牛,就可以为所欲为,全方位颠覆所有对手,这可能吗?既然不能,那么小米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然而,当“米家”这个品牌出现之后,一切立刻变得豁然开朗,的定位其实在于高性价比的家庭电子产品,任何一款和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硬件产品都可以囊括进去。它不是手机、不是汽车、不是家电、不是扫地机器人,而是在生活中享受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
在雷总的自述中,成立最早的动机是要绕过、两座大山,通过硬件领域的万物物联来践行自身的互联网思维。
正因为是互联网思维,所以它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这点大家其实可以想象得到,从手机、空调到汽车跨越度极大,真正做产品做制造业的,怎么可能面面俱到,这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
实际上,一开始的模式就是投资+孵化,联合一批能做事创业的企业一起干,它输出的更多是营销+理念,以及适度的技术加持,企图通过硬件端的万物物联,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类似于微信、淘宝的客户黏性及边际效应。
不过虽丰满,但现实是曲折的,物联网这个话题十几年前就在提及,甚至包括这样的传统家电企业,也将万物物联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战略布局。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不能说物联网的构想完全失败,毕竟生活中许多物联网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见的,有些黏性效应也在逐渐显现,但是远没有达到互联网普及时那种对人类生活的全方面覆盖、颠覆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的全面布局硬件领域的做法,真心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万物物联形成黏性虽未彻底成行,但是无意中颇让公司具备了一点好市客的气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年已经给消费者形成三点印象:1、什么东西都有,号称小米杂货铺;2、同档产品中价格偏低,可以作为比较的锚;3、产品谈不上顶级,但质量总体尚可。
所以对于存在选择困难症,且有比较在意性价比的人群来说,相当于一个事先帮你把好关的管家,不知道买什么牌子好,就选择小米吧。例如由于长期不看电视,很多人对电视机产品品牌早已缺乏了解,但是当客厅必须摆一台电视时,很容易灵机一动想到干脆买台小米吧,至少你印象中它家所有产品的外形、质量、价格都还不错。
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你对单一领域有研究、有要求,甚至有强烈主观倾向,你大概率不会采纳上述思维模式,仍会选择自己认为更想要的产品。比方说喜欢、华为的,大概率还是会用苹果、华为,从这个角度讲,其实颠覆不了谁,更多只是和专业领域大咖们长期共存,为某一类人群提供一种兜底的选择罢了。
更多长文解读,记录在【长线是金11】
每周实盘分享,记录在【向着小目标迈进】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