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大厅买的理财也爆雷了! 买银行理财要小心!不注意这些,可能血本无归!

在银行大厅买的理财也爆雷了! 买银行理财要小心!不注意这些,可能血本无归!

林虹夫妇的存款和父母、婆婆三个家庭的积蓄共计上百万一起被冻结。和她一样的受害者,很多是财务总监、公司老板、体制内的公务员——有人专门为公司或他人规避风险,控制预算和支出,分析数据和账目,从没想过有一天雷会炸到自己头上。 “银行的理财也会爆?”一个投进去数百万的大姐难以置信。招行工作人员给她的答复是“我们早就终止合作了,你应该找钱端去要钱”。而一些人去钱端公司的所在地广州,被告知“钱就在招行,我们只是个技术平台”。 投资者们试图找到资金的去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却在招商银行、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金”)、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钱端”)之间的纠缠纷争中犯了难——在一份钱端公司向政府提交的备案里,这次回款逾期已经牵连了9611名投资人,总金额近14亿7000万元(本息)左右。而这些钱没有一方承认在自己的账户下。 他们不敢相信那个答案:这样谨小慎微,还是没有躲过,成为P2P爆雷的牺牲品。 130万与2万 林虹瞒着父母,跟单位请了假,从安徽只身一人来到广州讨说法。朋友劝她:“不如把你这些经历写下来,10年之后你再看看可能就不算什么事了。”林虹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一夜之间走红,成了微信十万加。 但这些数字对维权毫无帮助。朋友帮她询问跑过P2P的记者,对方说:“爆雷的事在广州实在太多了,经侦确实忙不过来。”她去参与钱端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发的公司网金公司办公地,对方律师的答复是:网金是平台方,只提供技术服务,全程不接触资金。 出事之后,林虹瘦了8斤,她始终无法理解:她的工资卡是招行的,母亲也是招行十几年的老客户,“难友们”很多都是招行的金葵花vip客户,为什么偏偏这些人会踩雷? 雷区里不只有老客户和VIP,也有招行员工。 “有什么比余额宝那种好的理财产品推荐吗?” “你可以下个‘钱端’,那上面都是我们自己的产品,我们很多人也买。” 三年多前,北京某招行支行客户经理潘广济向客户推荐这款理财APP时,没有明言,“很多人”里也包括他自己。三年多的时间里,潘广济让妻子把“钱端”当成了家庭储蓄的平台。出事后,他才知道,家里的现金只剩下2万块,其余的130万,几年来存的所有钱全都被套在里面。 因为工作原因,他没法去单位和领导闹,也不能堂而皇之去找同事问原因,没人相信他们也是受害者。“我们也是最晚知道的,但没法和客户解释。” 单位对钱端的事讳莫如深,潘广济憋得难受,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在招行工作了几年,入职时,正好赶上2015年末,全行大力推广钱端,他记得,那时每个客户经理还要网上培训推荐钱端的话术:钱端是招商银行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的,给予我行员企同心产品和票据见证产品的互联网移动端投资工具。钱端上所有理财产品均为我行资产……我行承诺,安全可靠,固定期限收益,可放心认购。 这些话同样曾贴在许多城市的招行大厅里。客户通过银行推荐人下载之后,推荐人会得到相应的考核积分和奖励,可潘广济自己连“两年前就终止合作”这么大的事都没被通知。 张晴购买产品时,还在上海做财务总监,对风险非常敏感。曾有朋友买了P2P被骗了48万,张晴生气地问:“这种你也上当!”难友群里也有其他做财务总监的人,他们自信能躲过那些资本的雷,“之前有个什么悟空理财,我一看就知道不行!”还有人曾被多次推销10个点利息的P2P,“你不要给我洗脑了,我是干嘛的!老财务了!” 当时招行的大客户经理到各个企业做宣传,介绍钱端一款“员企同心”的产品,主要对接的都是大企业财务高层,张晴说,对方信誓旦旦保证“是我们招行自己的资产”,一向谨慎的张晴点开招商银行的官网,看见确实有产品介绍和钱端二维码的入口,而且还专门区分了企业版和个人版,她查看项目介绍,多是短期小额,凭借多年的财务经验,张晴推给了同事。 为了保险起见,张晴每一笔都购买不同产品的小额,期限都是30天左右。“你看这利息像P2P吗?”张晴发来的截图显示,她在钱端购买的理财产品积累数额是260多万元,但到手的利息一共只有3万多。 “我这么谨慎的一个人,真的想不到会踩雷。”张晴说。 出事后,张晴不敢和亲人朋友说存的首付钱被套了进去。每天睡前和醒来都在想那串数字,钱端app上还能显示她辛苦存下的50多万,但已经无法兑现。 更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江西人刘杰,出事以来,她大把大把掉头发,每天只吃得进一顿饭。她已经快要退休,能“享享福,给儿子存点钱”。5月24日是星期五,因为周末无法交易,刘杰紧赶着转出自己9万多块公积金,存进了钱端。两天后,她想确认购买成功,结果看到了钱端的逾期公告。 “当时就傻了,很气愤。”刘杰说,母亲的养老金也让她买了“靠谱的”理财,前几天,母亲还打来电话提醒她:“有一笔3万的到期了,别忘了看。”刘杰忍住情绪:“放心吧。”她只好自己先补给母亲。 刘杰回忆,四年前,客户经理向她推荐钱端时,隐约表明:“我们都是推给您这样的客户的。” 钱端提供给受害人的向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备案的《关于钱端APP运营现状及问题的情况说明》 疑云 按照招行工作人员给出的说法,钱端作为主要做软件开发技术类的公司,负责开发平台,网金接受企业的委托发布融资信息,而招商银行只做了一个“风险情况的信息见证”,没有参与实际项目融资。而钱端在5月28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2017年4月后,招商银行仍持续在钱端APP上发布、销售投资产品,且一直对钱端APP各方面工作进行督导。 钱端的前身要追溯到2013年9月,招商银行试运营P2P业务“小企业e家”,从二级域名来看,该平台是招商银行域名下的融资项目平台,但在两个月后业务被叫停。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小企业e家受到了监管压力,被限定只能在其4个分行有限度的开展业务,不得做大规模宣传推广和开展至全行;而之后,这款项目并没有暂停,而是进行内部优化,2015年8月,报道显示,招行正在洽谈的分销渠道除了钱端,还将包括京东等大流量平台。 让大量投资人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年末。招商银行与钱端公司在当年10月27日签订了正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合作包》,那之后全国许多城市的招行开始铺天盖地宣传,客户经理们也点对点上门推荐,据招行支行的客户经理潘广济回忆,当时行里的人说是“招行的资产”,次年年初,推广名称改成了“员企同心”,钱端也分成了企业版和个人版。 “10月才签的协议,如果钱端真的是第三方,那么我们是不是10月之后才和钱端有关系?”整理数据时,投资人刘杰发现,自己在钱端的客户端上注册日期显示为2015年2月,比这份协议整整提前了8个月。 而同时,据公开资料显示,钱端公司原名广东众金互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银行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介平台,并不涉及金融资产的创设,项目来自于各银行安全、稳健的互联网金融资产,与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兰州银行等20多家商业银行有深度合作。 据投资人们描述,任何版本的钱端APP都可以从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里下载,网页会弹出二维码,很少有人怀疑钱端不是招行的产品——它的宣传印着招行的LOGO,推广语也是“招行旗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钱端自己的宣传几乎没印象,都是招行铺的。”一位投资人回忆,自己的母亲当时还拿回家不少宣传单,说“是招行自己的理财产品”。 去年年末,钱端出现了第一次逾期,很多投资人都不知情,只有受到影响的用户收到了公告,一个投资人表示:“当时觉得是招行内部出了问题,在3个多月后就正常回款了,没多想。” 但事实上,投资人提供的一份“2018年12月14日招行总行交易部总经理、副总经理莅临钱端指导工作”的会议记录照片里显示了大量纪要,针对这次逾期,讨论了解决方案、应对舆情和善后处理,其中一句字样显示:压一压,正面回应,员工、部(门)经理跑路,极端想法,言论影响带来极大后果,保障投资人的权益,不让事态更严重! 投资人提供的钱端内部会议记录。 会议纪要里,也显示了“2017年4月28日合作终止”的字样,但大多数投资人与招行内部的员工都表示,招行之前并没有任何公告或者通知与钱端解除合作。 国有银行的资深工作人员徐健表示:“问题在于拖太久了,两年的时间,按理说银行是有责任一对一告诉客户终止合作的。”对于没有通知一事,一位招行支行的工作人员并未否认,给出了回复:总行层面最终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而另一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肖黎称,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称“资管新规”),很多银行现在都只卖自己的理财产品,而且之前的“保本、保收益”之类的话术也被禁止,“我们现在都会说‘这个是浮动收益,但是低风险的’。”肖黎表示,能做到5个点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从去年开始4.2、4.3就算不错了。”她分析:“招行是商业银行比较前端的,会尝试一些新模式。从目前的解释来看,银行就是搭了个台子,东西挂在我这上面,项目也都是其他企业的,我只提供个背景板;一般如果是第三方这种合作情况,大家做一个资金池子,银行搭架子,出了事情肯定还是要找第三方的。” 一家东南沿海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解释:“很多公司只是把融资项目挂到了商业银行的平台。” 招行官网关于钱端app的宣传页面。受访者供图 被踢的皮球 在广州待了几天,得不到解决方案后,林虹只能回安徽老家等消息。老公失业在家,母亲年近60,话变得很少,整日坐在家里发呆。刚出事的时候,父亲同林虹商量瞒着老伴儿,“你妈身体不好,让她慢慢接受。”没想到,林虹不久就接到母亲的电话:“咱们那个钱出事了你知道吗?先别告诉你爸!”林虹一下子觉得心酸:“妈,全家都知道了,就瞒着你。” 电话那头,母亲哭了出来。 除了林虹一家,群里还有等回款治疗淋巴癌的女生,也有把儿子结婚的婚房钱搭上的母亲,有位70多的大爷,老伴最近生病住院,但平时存的大病保障也都在钱端APP里定格。“他们怎么活啊?”林虹的母亲在事业单位一辈子,抱着那个年代对银行“刚兑”特殊的信任,无法消化“爆雷”。 出事之后,林虹的婆婆也病倒了,老公半夜从医院回到家,看到林虹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 “妈妈好点没?”“嗯……等咱有钱,我带你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好吃的!”林虹一下子嚎啕大哭起来:“我们不是贪高利息的人,我们不炒股票不炒房子,不去碰雷,为什么雷还会找上我们?” 无处可逃。一位已经是某公司副总经理的投资人说:“玩了一辈子鹰,天天搞项目,没想到自己能毁到这上面。”他之前的信念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把大几十万分成不同的种类,30天,60天,200天,但没有一个幸免。 6月26日23:00,广州警方发布了钱端被立案侦查的消息:经初查,发现有犯罪事实。并提醒受害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报案。 一位投资人查询自己购买钱端产品的资金汇入流向。受访者供图 而早在5月29日,招行就表示:以招商银行提供“信息见证”的金融资产为底层资产的钱端APP投资产品,已于2018年初全部到期顺利结清,没有出现任何资金回款风险。其关联方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向招商银行出具了结清说明。据媒体报道,5月30日,钱端再次进行回应称,2018年监管部门曾对招行检查,并于年底下发《检查意见书》,其中提到“你行(招行)实际主导了小企业E家智能投资业务的整体运作,而非仅仅提供融资见证服务。” 在钱端的一份公告里,对于逾期资产给出的解释是“招行对其发布的项目产品进行了资产错配”,对此,一位资深银行工作人员解释道:“‘资管新规’出台之后格外严格。比如之前你给银行10(万)一年,银行答应给你回报是X,之前银行可以拿你的10去放不同期限的项目,就像搭积木,拼成答应你的X给你;但新规出了之后,银行只能按你的投资期限同样去放一个一年的项目。”该人员还表示:“如果银行的项目出问题,可以打包资产包卖掉来止损。比如抵押楼盘的租售权等等,有专门的公司会估算价值来收购。” 6月27日,招商银行在深圳总部大厦举行2018年度股东大会。现场出现几十号投资人,许多人举起手机拍摄,很快被遣散。 一位东北的女投资人据说已经在钱端公司蹲守了19天。“她金额只有不到两万,可能家里真的过不去了。”江西的刘杰说,他们无法和家人开口,经常打电话互相安慰,一个福州难友打电话来想要自杀,他的姐夫最近去世,家人也生病等着用钱,“你说咱们攒钱有什么用?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刘杰一边安慰他,一边也较起了真儿:“我现在不想找回来钱的事了,只想知道钱去哪了?” 购买理财产品时,张晴还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财务总监,沪漂了4年,张晴回到山东老家,想自己攒个小房子的首付,她已经攒了52万,每个月钱端上增加的一点点回款都让她满足,像一砖一瓦在搭建她的小家。张晴也曾买过股票,但股票的亏损明了,不像现在“生活一下被撕裂了,接受不了”;出事之后,张晴很少能睡得着,走在大街上,觉得“一切都不像真实的”,她专注地看每个路人,看他们的衣着打扮,“你会突然很羡慕那些没什么钱的人,觉得他们真好,起码不会被骗……”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来源:media-fox) 揭秘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骗局! 去银行买理财一定保本保息? 中国很多人赔惨了, 这个银行高达54亿 银行自发理财产品和 银行寄售理财产品分不清 很多理财新手都不太清楚,银行的理财产品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银行自己的开发的理财产品,相对来说风险较小。 另一种是银行寄售的理财产品,挂名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是信托、保险、基金等,是放在银行平台上寄售的,发行人不是银行,所以银行不会负责该项理财产品的盈亏。 如何区分银行自发理财产品和银行寄售理财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银行自发的理财产品会有一个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把编码输入中国理财网查询,就会找到对应的理财产品。如果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会有银行名称。 注意:追求较低风险的理财客户只建议购买银行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在购买时一定要向理财经理表明你只想买银行自己开发的理财产品,寄售的一律不考虑。 揭秘银行理财千亿内幕, 对银行理财不要盲从 银行理财也有不靠谱, 仅有4家做到: 理财慎防银行飞单陷阱! 各位客官请当心! 富丽堂皇的装修、训练有素的职员、咖啡和奶茶的贴心服务……有谁想到,“高大上”的银行大客户室里竟会发生触目惊心的骗局。 近年来,一线银行理财经理,利用银行渠道做私单,已不是个别现象,而这种个人行为很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案例——VIP客户落入“飞单”陷阱 于女士于2013年10月在光大银行真新支行,购买了一个年化收益为11%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是她相识十多年的理财经理朱某所推荐的。“她跟我们讲,这是银行内部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只针对VIP客户”,于女士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后悔不已,“我不知道原来银行买的理财产品也会让我血本无归。”于女士说,正是出于对银行理财经理的信任,所以便听信了她的话,买了这个理财产品,并且也是在银行大厅进行了网银转账。 一开始,利息的确打到了于女士账上,但从2014年9月起,她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利息,去年12月产品到期,连200万元本金也没有拿回来。 于女士来到银行“讨说法”时,才发现签署的合同里压根没有银行的盖章,这家基金是一家名为上海骏福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名下的。与他们有着相同被骗经历的,都是与银行理财经理有着多年交情的VIP客户。 揭秘——“飞单”成银行业务员提成潜规则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群众心目中有着极好的声誉,所以老百姓还是比较信任那些来自银行的投资理财经理,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借助银行内部平台,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或非本行授权和达成委托销售关系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这也被称为理财产品中的“飞单”。 尽管上至银监会下至各银行分行,都明文规定不许理财经理“飞单”,但为什么银行“飞单”却屡禁不止呢? 理财经理属银行一线员工,工资并不高,但除工资外,在销售理财产品、保单等金融产品时,会有一定提成。“飞单”产品以超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但通常风险较高。个别理财经理可能会故意模糊理财产品、基金等概念,只向客户介绍产品的回报率,回避产品风险,让客户误以为是银行的产品,而受骗上当。理财经理在“飞单”中获得的提成也远远高于银行自有理财产品的提成,这也使得一些理财经理对“飞单”产品的推销趋之若鹜。 释疑——银行该不该负责? 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遭遇“飞单”,银行该不该负责?如果负责又该负多少责任? 于女士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一款有限合伙产品,对于产品背后的故事,于女士等人并不了解,只以为是光大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对此,光大银行表示,这款产品跟他们无关。根据账户倒查,消费者所买的这款产品,是基金公司自己销售的。 然而,消费者却有些想不通,因为当时从填表到签合同都是在银行网点进行的,银行怎么突然就翻脸不认账了呢。如果“飞单”想达成,光靠一个人往往干不成,常常需要从行长到理财经理都达成默契。不可否认,个别银行网点,明知道会存在这种情况,但没有进行大力禁止。银行最起码也要负监管不力、用人不当的责任。 如何让钱不再“飞”?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银监会2013年4月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所有销售柜台均应配备录音系统,记录销售人员对产品关键交易信息及风险的提示,以及客户对上述提示确认的过程。 当然,银行的监管还是有限的,投资人本身也要增强风险意识。 1、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理性分析产品收益风险,查证所购产品是否银行正规产品。一定要阅读理财产品合同的细节,尤其要关注上面有没有银行的公章。 2、不被“超高”投资收益诱惑,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 3、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是关注重点。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 买银行理财一定要注意 下面这些“坑”: 在许多人的眼里,银行很安全,于是争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殊不知,买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很多陷阱。 1 银行理财产品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也拥有投资者的信任,而多家银行曾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的类似事件。投资者要明白,投资有风险。 2 募集期延长导致收益缩水 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建议问清楚起息时间。 3 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存在“猫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宣传时说的那么多。 4 产品评级不见得靠谱 在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但有时也存在银行自行评定产品风险级别的情况,并未经过第三方评审机构评定,这样评估的意义就不大了。 不仅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本身不可靠,而且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必须进行的投资者风险测评,不少银行也在走过场。 5 尽管银行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和合同上,对风险提示做所谓表述,但是那些风险说明由于太专业甚至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对于投资人并没有多大价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但尽管很多说明书长达十几页,但是对于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 6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直接与产品的风险挂钩。投资者在看产品说明书时,必须关注资金投向。 如果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低;如果资金投向为二级市场如股票、基金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偏高。 7 不去触碰“霸王条款”的理财产品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里,某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把投资者的收益“榨干吸尽”,投资者要当心这样的理财产品,尽量不去触碰。 比如,在某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一概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8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 如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这样的声明。银行只承认是代理、委托关系,若出了事,它不负责。 9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读懂复杂的产品说明书,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诱惑。 目前结构性产品多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于触发条件等的严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沦为银行营销的噱头。 10 与明面上的手续费相比,银行理财的“隐形费率”问题更为突出。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计算公式为“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按照银率网数据,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率平均为0.05%,销售费率平均为0.26%。若银行只按这个标准收费,可谓“非常厚道”,而事实上,银行最大的收费恰恰被隐藏在这个“等”里面。 小编认为,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避开理财产品中的几大“坑”项。相比看来,现在投资市场上的P2P理财背后的“玄机”则要少很多,各项监管政策的出台让P2P行业不断走向合规,信息披露让标的更加透明,进入门槛低,理财期限更加灵活,关键收益比银行理财要高出很多。 来源:大唐雷音寺 兰州晨报 腾信堂学塾 融和资讯等